工匠們將其置于石臼中,利用太子設計、由水輪驅動的連桿碓錘進行反復捶打。
“咚!咚!咚!”
沉重的錘擊聲回蕩在工坊里,將混合物徹底搗成細膩的漿糊狀。
接下來的步驟便是抄紙,匠人們將得到的混合紙漿傾入巨大的水槽中,用力攪拌,使其均勻懸浮。
然后用細竹簾伸入水中,小心翼翼地將一層薄薄的紙漿抄出水面,水從簾縫濾下,留下一層濕潤的纖維薄片。
最初幾次嘗試,或因漿料配比不當,或因抄紙手法生疏,揭下的紙要么厚薄不均,質地粗糙,甚至難以成形。
但李承乾毫不氣餒,重賞之下,工匠們更是干勁十足,不斷調整著竹漿與桑皮漿的比例、捶打程度、紙漿濃度。
終于,在一次試驗中,當老師傅再次將抄紙簾從槽中提起時,一層均勻細密的淺黃色紙膜赫然呈現!
待其稍干,小心揭下,置于一旁用石塊輕壓晾曬。
第二日,一張雖略顯粗糙,但質地堅韌、表面已頗為平整的紙張出現在了李承乾面前!
“成功了!殿下,成功了!”老工匠捧著那張紙,激動得老淚縱橫。
這紙或許比不上最好的麻紙細膩潔白,但其成本之低廉,原料之易得,遠超想象!
李承乾接過紙張,用力捏了捏,又對著光看了看,臉上終于露出了暢快的笑容。
竹漿提供了充足的纖維和韌性,桑皮則改善了紙張的柔軟度和勻度,雖然工藝還需進一步完善,但大規模生產的可行性已被證實!
“好!太好了!”李承乾當即決斷,“即刻以此法,全力生產!
將此前備好的匠人分為三班,日夜不停,漚泡、蒸煮、抄造各司其職!
所有產出紙張,無需追求極致精美,只要質地均勻,能用于印刷即可,首要之務是:快!多!”
他等待這一刻太久了,早已籌備好的大型工坊立刻全力運轉起來。
更多的水池被開辟出來,更多的甑鍋架起,水輪碓錘的轟鳴聲日夜不息。
長安周邊乃至更遠地區的竹材、桑皮被源源不斷地運送進來。
新的造紙工藝如同被注入強心劑,產量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攀升。
與此同時,活字印刷工坊也早已準備就緒。
當第一批略帶竹黃色、散發著獨特草木清香的廉價新紙送達時,排版工匠們立刻行動起來。
首先印刷的就是蕭德言撰寫的《農書》,此刻正式進入大規模印刷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