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遷入,必然會遭到關西世家的聯合排擠與資源掠奪。
可若是留在洛陽,面對日益逼近的黃巾大軍,恐怕滿門都會被斬盡殺絕。
正所謂“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
跑到關西世家的地盤,雖會受些剝削與掣肘,但起碼能保住家族的根基與族人的性命。
而留在洛陽,無異于坐以待斃。
其中的利害關系,世家的族長們自然分得清,最終紛紛選擇隨皇帝西遷長安。
看到這么多關東世家,主動響應遷都之令,漢靈帝劉宏心中還是頗為滿意。
他本就不愿大動干戈、以至于勞民傷財,但如今既有眾多世家大族的支持,遷都之事已成定局,即便有些人心中不愿,也已沒有回頭之路。
于是,劉宏當即將此次遷都的重任,分別交給了楊彪與王允二人。
楊彪出身弘農楊氏,乃是關西世家的首領,根基深厚,能安撫關西本土勢力。
而司徒王允,則是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處事公正,又能兼顧關東世家的利益。
有這二人聯手主持,想必能妥善協調各方矛盾,將這次規模浩大的遷都事宜打理妥當。
…………
整個司隸地區由關中和河洛兩大部分組成。
河洛地區,也就是司州,下轄河南尹、河內郡、河東郡與弘農郡四郡之地,洛陽便坐落于河南尹的核心地帶,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向來是天下的腹心。
而千里關中則屬雍州,轄有京兆尹、右扶風郡和左馮翊郡三郡,四面環山,有崤函天險作為屏障,易守難攻。
原本的雍州,在西漢時期作為大漢的都城所在,無論是政治地位、經濟繁榮程度還是人口數量,都遠遠超過后來的司州。
只不過,歷經王莽之亂與赤眉軍入關,關中地區飽受戰火蹂躪,城池損毀、土地荒蕪,經濟與人口都出現了劇烈下滑。
東漢建立后,光武帝劉秀才選擇建都洛陽,而關中逐漸沉寂。
如今,隨著大漢此次的遷都,關中的局勢,注定會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單論人口而言,便絕對稱得上是暴增。
除了遷徙的朝廷官員、世家族人及其仆從外,天下流離失所的流民更是不計其數。
他們既不敢留在,戰火紛飛的關東,也無力在洛陽立足,只能跟隨遷都大軍的腳步,涌向相對安定的關中地區尋求一線生機。
這些流民的涌入,雖會給關中帶來短期的安置壓力,但若是從長遠來看,也將為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同時,也為大漢的復興,埋下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