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掏出手機,飛快地給手下發(fā)了一條信息:“暫停黑市動作,改用‘自愿捐贈’名義接觸目標。務(wù)必干凈利落,不要出任何紕漏和麻煩。”
“好的,宮總。”
發(fā)完信息。
他收起手機,臉上重新掛上溫和的笑容,邁步走向床邊:“餓了吧?我們下樓吃早餐!”
……
與此同時。
港城。
郊界海域碼頭。
雜亂無章的破舊小碼頭,停滿了形色各異的漁船。
一艘破舊小漁船上,一個穿著樸素的少女,正在賣力的呦呵,“賣魚了,賣魚了,新鮮的海魚,100塊錢三條!”
“這蝦怎么賣?”
“阿叔,100塊3斤,這是早上剛剛出海打撈的。您看,多生猛。”
“……再優(yōu)惠點,這些蝦我全包了。”
“那就給你100塊4斤吧,這是最優(yōu)惠的價格。”
“行行行,通通給我裝起來。”
“好的,阿叔。”
清早,六點不到。
不少市民趕大早,來到碼頭買魚和海鮮。
這屬于港城的貧民窟,也屬于邊緣地帶。
生活在這里的百姓,也都是港城最低層的窮人。
而賣魚的小商販,是上百年前從東南亞等地偷渡過來的難民。
相當于港城的‘巴瑤族’。
他們沒有港城身份證,沒有國籍。
因此,終身不能上岸。
他們靠打魚為生,打了魚獲后,開船到在沿海附近的碼頭叫賣。或者,用魚獲換取生活費和生活必須用品。
一個早上。
少女的魚獲已經(jīng)全部賣完,她開心的數(shù)著錢。黑黑的皮膚,溢滿開心的笑。
岸上。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太太,提著一包炸雞和奶茶,向少女走來。
“海珠,我給你帶的炸雞。”
少女看到老太太,笑的更燦爛,“阿婆,我特意給你留了兩條海魚,還有幾只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