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般的語氣,清晰而強硬。
所有的緊張在這一刻奇異地沉淀下來。我知道該做什么。
王總、陳主任的叮囑,都指向這一刻。
“明白。”我開口,“一切從2017年9月15號開始說起。”
我剝離所有情緒,口吻有如匯報一份異常清晰的技術報告。
“當天下午3點27分,我在例行巡檢內部項目管理系統數據庫日志時,發現一個非標準時間戳的數據包標記,指向服務器集群中的一個非活躍分區。”
“該分區在系統記錄中顯示為‘西翼舊機房備份(2015年歸檔)’,但實際物理位置已于2016年廢棄。”
“該標記出現的時間,與系統常規維護窗口不符,且無任何關聯操作記錄。”
張薇的手指在平板屏幕上快速滑動,調出系統地圖和日志模板,對照著我的話,眼神銳利如鷹。
“繼續。具體時間點,操作節點。”
“期間無關聯用戶登錄或操作記錄。系統防火墻未報告異常入侵。”
“很好。然后?”
“我將此異常標記為優先級2潛在風險,寫入《日常巡檢異常報告(第20170915號)》,于當天下午17點05分提交直屬上級陳國強主任。”
“陳主任的反饋是?”
“陳主任指示:保持觀察,記錄任何后續異常。同時,他要求我追溯與該廢棄分區相關的所有歷史操作記錄和物理訪問記錄。”
張薇點頭,示意我繼續。
“接下來是物理訪問調查。我查閱了保衛科存檔的鑰匙領用登記簿,重點排查2015年至2017年間,涉及西翼舊機房的記錄。”
那些觸目驚心的記錄浮現在我眼前,“在2016年3月12日的記錄中,發現一條異常。”
“領用人署名‘王振華’,職務欄填寫‘例行安全巡查’。但核對人事檔案及當時排班表,此人‘王振華’為臨時工性質,且并無‘例行設備巡查’權限的領用理由。”
“這個‘王振華’,你有線索嗎?”張薇追問。
“沒有直接線索。但在后續交叉比對其他年份記錄時,發現類似簽名和理由的臨時性鑰匙領用記錄,共涉及四個不同日期,時間均在非正常工作時間,且領用人信息均無法核實。我已將可疑記錄復印件編號為a1至a4,提交陳主任。”
“好的,下面你講一下你上報過的王海。”張薇的問題精準地切回核心。
“2016年9月底,我收到大學同學王海的微信好友申請。我們畢業后,從未聯系。他自稱在南方做‘進出口設備貿易’,說剛好到江城出差,想敘舊。”
“見面情況?”
“第一次見面在2015年9月30日晚,市中心‘江城春天’餐廳。他詢問我的工作情況,語氣很隨意。”
“但當我提到工作涉密,不便多聊時,他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追問‘是不是像網上說的那種高精尖單位’、‘待遇是不是特別保密所以特別好’”
“并暗示他有‘門路’能幫我介紹‘輕松又賺錢’的外企工作,甚至說可以‘合作’,提供一些‘不敏感’的行業動態信息,回報豐厚。”
“我當即拒絕,并明確告知其行為已接近刺探國家秘密。他立刻改口,說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