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陷入沉思。腦海中,地球上學到的知識、在日內瓦接觸到的前沿環保科技、以及對奕星獨特環境的理解,開始飛速碰撞、融合。
“或許…我們需要一場‘綠色革命’,不只在陸地,更在海洋。”林天眼中閃過一絲亮光,“A7,調出奕星海洋生態基因庫,篩選所有具有高速生長、高光合效率、強環境適應性的藻類及水生植物基因模板。”
“正在調取…篩選完成。共有十七種候選基因模板,其中‘深藍螺旋藻(奕星變種)’、‘熒光硅藻集群’、‘巨型海藻林(原型)’綜合評價最高。”
全息影像上展現出這三種生物的模擬形態。深藍螺旋藻能形成大片藍綠色藻華,光合作用效率極高;熒光硅藻集群在特定光線下會發出微光,能適應不同水深的光照條件;巨型的海藻林則能形成龐大的水下森林,不僅固碳,還能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
“光有模板還不夠,我們需要加速它們的繁衍和擴散,并確保它們能有效‘鎖定’碳元素。”林天沉吟道,“我記得…之前在解析那些外星科技碎片時,有一個關于‘環境催化納米蜂群’的模糊概念?”
“是的,林總。該技術理論上可以設計一種微型的、可自我復制的納米單位,播撒到環境中,它們能吸收特定物質(如二氧化碳),利用環境能量(如光能),促進目標生物(如藻類)的生長和代謝,并將碳元素以更穩定的形式(如碳酸鈣微晶)固定下來。但該技術完整度僅為32%,存在潛在風險:納米蜂群若失控,可能過度消耗大氣成分,或對非目標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改變。”
“風險與機遇并存。”林天目光堅定,“啟動‘深藍搖籃’計劃。第一階段:集中運算資源,補全‘環境催化納米蜂群’技術,設定絕對指令優先級,確保其行為完全受控,且目標鎖定為促進所選三種海洋固碳生物生長與碳固定。第二階段:在選定海域進行封閉測試。第三階段:全球海洋播撒。”
“指令已記錄。預計補全技術需要72標準時。警告:此計劃將消耗大量能源及基礎材料。”A7提示。
“權限開放,優先執行。”林天毫不猶豫。相比于奕星長遠的發展,這些消耗是必要的。
“A7,‘深藍搖籃’計劃,最高優先級啟動。”
“指令確認。技術補全進程加速。預計60標準時后完成。海洋基因培育艙已開始制備首批‘深藍螺旋藻’與‘熒光硅藻集群’孢子。”
監測站內,無形的能量在匯聚,龐大的數據流奔騰不息。
林天走到觀測窗前,望向奕星那片因為高濃度氣體而顯得有些朦朧的海洋。
他知道,不久之后,這片沉寂的藍色世界,將迎來一場由他主導的、生機勃勃的“綠色”注入。
這不僅僅是為了消除一個環境危機,更是為了塑造一個星球的呼吸,為了回應另一個星球傳來的警示與期盼。
他將親手播下希望的種子,在這片異星的深藍之中,看著它們發芽,成長,最終編織成守護兩個世界的搖籃。
六十個小時在緊張的準備中飛快流逝。
當“環境催化納米蜂群”技術補全度達到100%的那一刻,整個監測主控室內光華流轉,復雜的三維結構圖和能量流示意圖在空氣中交織,呈現出一幅精妙絕倫的微觀世界藍圖。
“林總,納米蜂群設計完成。核心指令已固化:一、能量來源限定為光能及目標生物代謝副產品;二、行動目標限定為促進指定三種固碳生物生長,并引導其細胞代謝產物與海水中的鈣鎂離子結合,形成穩定碳酸鹽沉積;三、復制上限設定,當目標區域二氧化碳濃度降至安全閾值或固碳生物群落達到穩定狀態后,啟動自毀程序,分解為無害基礎元素。”A7的匯報聲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完成”的意味。
“很好。”林天審視著那無比復雜的設計,心中贊嘆于那遠古外星科技的深奧,也慶幸自己能夠掌控它。“首批蜂群生產需要多久?”
“利用現有資源,首批一千億單位納米蜂群可在4標準時內完成。足以覆蓋十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進行初步測試。”
“目標測試海域選定完畢了嗎?”
“已選定。‘靜寂海盆’,位于主大陸東側,受高濃度二氧化碳氣團影響顯著,水深適中,洋流相對穩定,適合觀測。”
“開始生產。完成后,立即投放至‘靜寂海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