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公公笑容和煦,如同冬日暖陽,說話慢條斯理:“李大人,節哀啊。咱家看了都心疼。這朝鮮千里江山,數百萬黎民,往后可怎么辦喲?”
李忔垂淚不語。
方正化話鋒一轉,似是無意中提起:“哎,說起來,那多爾袞真是造孽啊。不過,他倒是在藩胡(指建州女真)那邊留了不少記載。咱家內廠下面的人,在清理平壤王宮廢墟時,好像找到些東西…”
李忔心頭一緊:“公公…找到了什么?”
方正化湊近了些,聲音壓得更低,如同毒蛇吐信:“也沒什么,就是些…關于某些朝鮮大臣,當初是如何‘力勸’朝鮮王向多爾袞稱臣納貢、并‘主動’協助清軍征糧、搜刮民女的…談話記錄。哎,你說這要是公之于眾,朝鮮百姓會怎么想?那些戰死將士的家屬會怎么想?”
李忔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如紙,冷汗涔涔而下。那些事,他確實被迫參與過,為了保全一部分人,不得不做出妥協…
方正化拍拍他的肩膀,語氣依舊溫和:“李大人是聰明人。如今王室已絕,朝鮮總要有個出路。做大明的藩國,名存實亡,且日后難免再生波折。但若內附為行省,大人您,可就是促成天下一統、讓朝鮮百姓永享太平的首功之臣啊!陛下仁德,必不會虧待于您,您的家族、您的門生故吏,在新設的行省內,前途…呵呵,豈是區區一個朝鮮小國能比的?”
軟硬兼施,恩威并濟。一邊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的威脅,另一邊是融入天朝、成為開省元勛的誘惑…
李忔癱坐在椅子上,良久,長長嘆了一口氣,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力氣,啞聲道:“方公公…老臣…知道該怎么做了…”
------
朝堂定策,樂浪新生
皇極殿上,李忔的哭訴還在繼續,情真意切,聞者動容。
朱嘯高居御座,沉吟片刻,目光掃向群臣:“朝鮮特使所請,眾卿以為如何?”
局勢已然明朗。首輔袁可立出班,聲音洪亮:“陛下!朝鮮本漢四郡舊地,今其民心思附,特使懇切,此乃天意人心皆歸我大明!臣以為,當順天應人,允其所請!廢朝鮮國號,重歸華夏版圖!”
“臣等附議!”群臣齊聲響應,再無異議。
“好!”朱嘯頷首,“既然如此,便依眾卿所議。擬旨:朝鮮自此革除國號,復華夏衣冠。其地…”他略一思索,“漢時有樂浪郡,撫慰東方,寓意甚佳。即更名為‘樂浪省’!設巡撫總理軍政要務。”
吏部尚書李長庚立刻出列:“陛下圣明!樂浪新復,百廢待興,巡撫人選至關重要。臣薦原陜甘總督洪承疇!洪總督在陜甘三載,化解大旱,安撫流民,政績卓著,萬民稱頌,此番擢升,正合其時!其人文武兼資,沉穩干練,足當此開省之重任!”
朱嘯點頭:“洪承疇治理陜甘,朕甚滿意。確是不二人選。準奏。即日起,擢升洪承疇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樂浪等處地方提督軍務!”
“陛下!”禮部侍郎黃道周奏道:“信王殿下(朱由檢)仁孝聰慧,年已漸長,久居京師非藩王之福。樂浪新附,亟需皇家威儀鎮撫。釜山港乃要沖之地,臣愚見,可將信王就藩于釜山,改封‘樂浪王’,以示陛下重視新土,恩澤遠播之意!”
此議一出,殿內微微騷動。將親王封到這等新附且臨近倭寇的邊地,可謂前所未有。
朱嘯目光微閃,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將這位歷史上剛愎自用的弟弟放到釜山,既有皇家坐鎮的名義,又遠離京師政治中心,還能讓他直面倭寇威脅,磨礪心性…倒是一步妙棋。
“準奏。具體儀制,著禮部、宗人府詳議。”
“臣遵旨!”
一場大朝會,奠定了朝鮮——不,是樂浪省——未來的格局。消息傳出,京師歡騰。而通過千里傳音符,遠在釜山的盧象升和前線將士,也第一時間得知了這一決定。
盧象升面向北方,拱手笑道:“陛下圣裁!樂浪省…好名字!洪亨九(洪承疇字)來做這個巡撫,確是良配!我等,便為這樂浪省,站好這最后一班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