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姜輕聲應了句“是”,便乖巧地跟在母親身后。
一行人來到正在施工的偏殿。
這里顯然比清暉閣當初要麻煩些,幾名工匠正對著幾根粗大的殿柱和下方的石礎發愁,見到貴妃和仙師到來,連忙行禮。
“仙師請看,”為首的匠師指著殿柱與地面交接處,“原設計的煙道需從此處繞過,但此殿柱礎深埋,若強行改道,恐傷及殿基;若抬高煙道,又恐影響取暖效果,且上方便是斗拱,空間不足。”
何健旺收斂了所有雜念,蹲下身,仔細查看起來。
他用手比劃著煙道預定的走向,又敲了敲旁邊的地面和柱礎,眉頭微微蹙起。
李孟姜站在稍遠一些的地方,安靜地看著。
只見此時的仙師,臉上再無之前的緊張和笨拙,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專注和沉穩。
他手指劃過磚石,眼神銳利,不時提出幾個問題,都切中要害。
“此殿柱是否為后來加固所立?看礎石風化程度,似乎與周邊地磚略有差異?”何健旺忽然問道。
老匠師一愣,仔細看了看,恍然道:“仙師明鑒!確是后來高祖皇帝初登基時,因殿宇略有沉降,加固時所立!如此說來,其下地基或許并非與整個殿基完全一體?”
“這就對了。”
何健旺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
“既然不能動柱礎,那我們就不從它下面硬穿。可以稍微偏移煙道路線,從旁邊這根看起來年代更久遠的輔柱旁邊繞過。
雖然多了一個小彎折,可能會略微影響熱量傳遞,但我們可以通過加厚彎折處的保溫層,比如多糊幾層泥漿混合麥秸來減少熱損。同時,將爐膛的進風口稍微擴大一絲,增加抽力,彌補這點彎折帶來的阻力。”
他邊說邊用手在空中比劃著新的路線,解釋得清晰明了。
既考慮了建筑安全,又兼顧了實用效果,提出的解決方案簡單易行,完全在唐朝工匠的能力范圍內。
工匠們聽完,茅塞頓開,臉上都露出了敬佩和輕松的笑容:“妙啊!如此改動,既不傷根本,又能成事!仙師果然厲害!”
“只是些取巧的法子罷了,具體施工還需各位仔細。”何健旺謙虛地擺擺手,但眼神中的自信卻毋庸置疑。
韋貴妃在一旁看著,眼中贊賞之色更濃。
這位仙師,不僅有神通,懂詩文,處理起這些實際問題來竟也如此踏實可靠,條理清晰。
女兒若真能許配給他,確實是極好的歸宿。
李孟姜看著何健旺專注解決問題的側臉,聽著他條理分明的分析,心中那份因詩句而產生的朦朧好感,似乎又多了幾分實在的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