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到賽區與體系的批判:
更有甚者,將失利的原因直接拔高到整個LPL賽區的層面,開始了熟悉的自我否定與批判:
“LPL說到底就是個草臺班子,靠著一股蠻力,體系和管理差遠了!”
“看看人家的俱樂部運營,再看看我們的?一團亂麻!”
“LPL選手就是紀律性差,容易上頭,還喜歡各自為戰,沒有一點團隊性!”
“輸了太正常了,LCK的運營和紀律性,我們學得來嗎?我看學一輩子都學不會!”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失敗的“原罪”——“懦弱”:
在這所有的批判聲中,最主流的論調,便是將jdg的失敗歸咎于他們賽前“認慫”的言論。
所有人都仿佛找到了失敗的“鐵證”:
“看吧!我就說!還沒打就怕了,怎么可能贏?”
“從骨子里就懦了,比賽里怎么剛得起來?”
“電子競技,菜是原罪,懦更是原罪!”
然而,這番喧囂,細細品來卻帶著幾分荒謬和無奈。
jdg輸掉的原因,和“糯”沒有任何關系,又不是3:0被對面平推了,哪里“糯”了?
試想,如果jdg賽前是氣勢昂揚、放出豪言然后輸掉比賽,那么此刻等待他們的,恐怕就是另一頂“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導致失敗的帽子了。
無論如何,失敗者似乎總能在輿論的放大鏡下找到被指責的“原罪”。
這反復循環的戲碼,著實有些……沒什么意思。
在一通混亂的、情緒宣泄式的口誅筆伐之后,疲憊而又不甘的LPL觀眾們,將目光投向了最后的那片陣地——同樣即將踏上半決賽舞臺的edg。
所有的失望、憤怒、不甘,以及那份深藏心底、不愿熄滅的希望之火,此刻如同百川歸海,匯聚一處。
壓力,如同實質般,重重地壓在了edg的肩頭。
第二天,edg對著kt,比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