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著又道:“下官在韃賊營中,偶然聽得三個消息,暗自揣測,必得告知諸位大人才可,否則怕是會誤了大事。”
眾人聽他說得如此鄭重,且還是三件之多,不由個個神情緊繃,都是一般全心全神聽著林慶業的下文。
“下官聽得,韃賊軍中糧谷不足,就算如此,已是舉國協力之能,估著也許還可支撐月余,最多三月,賊奴定必斷糧。此為其一!”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眾人聽了林慶業話后,心中頓覺安定不少。
此前,大明官將從總督洪承疇而下,無不認定,此戰若是長久僵持下去,韃虜的糧草供應必成問題。
除了十余萬大軍將士包衣奴才們的吃食,還有戰馬所需的豆料和草料,要知道,這戰馬可是比人能吃,這些個畜生不但個個能吃,還挨不得餓,否則便不能乘騎奔跑。
若是真的糧草不濟,人或許還能硬挺上兩三天,可戰馬卻是不行的,這大牲口可是精貴得很嘞!
戰馬可是跟人一點都不一樣,它們別說一天不吃,就是一頓不吃,就不能上戰場,腿軟的戰馬可是騎士的第一大敵。
不止是不能餓著,如果預計第二日會有惡戰,通常在頭一天喂飼料,而且還要給戰馬加野餐,使得它們能夠飽食,第二日才能有足夠的體力馱載騎士奔逃馳騁。
想想韃賊也是十余萬人馬,雖然單論人數,確實比大明少了許多,然其軍中的戰馬數量怕是明軍的兩倍以上,甚至都快接近三倍之數。
如此規模龐大的戰馬群,一天所需草料得是多大的數量,更何況,戰馬還要飲水,這大牲口每日的飲水量可是驚人。
這也是為何韃子此前一直霸占這女兒河與小凌河的原因之一!
可即使大家都知道這些,但卻仍然無法估算出韃子現有糧秣,所能堅持的極限是多久。
畢竟,都已聽聞韃子不止從其國內征調大批糧谷,更是從蒙古和朝鮮也都運送來大量的糧秣,雖然大致也可估算出一個概數,可總不能算到精準。
大明與韃子每戰皆敗的原因,除了戰心戰意不夠堅決,軍心士氣也比韃子低沉之外,其最大的原因,還是在于戰爭背后的情報工作沒有做好。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可大明這么多年來,卻一直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對于韃虜一方的情報,幾乎完全靠猜測,都沒個準信。
而反觀韃虜一方,早早就在大明各地埋下無數暗線,各種情報源源不斷流入,甚至大明朝堂上才議定的軍略,出戰的將軍尚不知情,韃虜一方就已經完全掌握。
試想一下,如此的情報代差,這仗還怎么打啊?
所以,今天林慶業所說的情報就十分有價值,如果他所得的消息確鑿無疑,那么韃虜的底線也就是三個月。
換而言之,就是說現在韃虜要比大明官軍更加心急,因為他們的時間不多了。
如果不能在三個月內,徹底解決錦州戰事,一舉擊潰大明援遼王師,那等待他們的很可能就是亡國之危!
所以,如果這場錦州之戰真的打成了一場持久戰,那將是韃虜最不想看到的結果。
可就在眾人為這個消息感到欣喜之際,林慶業又爆出一個驚天大料:“下官還聽得,天朝這邊似乎有人私通韃虜。”
“什么?”
兵憲張斗第一個站了起來,他雙手拄在椅子扶手上,身體都在微微發顫,顯得非常急怒,大聲喝問:“此人是誰?快快說來!”
他如此激動,倒把林慶業嚇了一大跳,他猛地從座位上站起,顫聲回道:“下……下官,也……也是不知……不知具……具體何人?”
張若麒顯得比張斗鎮靜一些,或許他還沒有意識到此事的危害,又或許他并未太過在意。
試想,能在此時與韃虜產生聯系,那一定是薊遼兩鎮的官將,宣大諸將以及神機營將官們此前與韃虜并無聯系,就算有心投敵不也沒有門路。
而薊遼官將就不一樣,尤其是薊鎮各官諸將,他們久在遼東大地,與韃虜作戰也不是一時,他們中很多人更收到過奴酋黃臺吉的親筆勸降書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