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放棄火銃,礌石滾木,上嘞!”
長嶺山宣府軍前沿防線,獨石步營左部千總田明遇大聲疾呼。
原來,他指揮銃兵們接連打出兩輪齊射,可他的左部一共才四百五十六桿火銃,即使是裝填、打射都極為便利的云州二式銃,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能打出兩輪齊射,也已是難能可貴。
這還要感謝宣府軍平日操練的刻苦,若換做別的明軍,恐怕連一輪齊射都要打得七扭八歪!
雖然這兩輪齊射,也擊殺了數(shù)百韃子兵,可根本就無法阻止韃賊洶涌而上,畢竟他們的人數(shù)太多。
田明遇一面命令銃兵迅速丟棄火銃,居高臨下,拋出事前準(zhǔn)備好的大石塊和大木,一面又對部中兩司的四個冷兵百總大喝:“各百總迅速歸位,冷兵殺手準(zhǔn)備嘞。都聽老子軍令,咱沖起時,爾等才得跟上。
都咱記妥嘞,那個搶跑,軍法處置!”
幾乎是與此同時,千百塊帶著尖角的大石與一截截粗大的原木,順著坡道滾滾而下。
這一段的坡道是下緩上陡,而且在第一道壕溝后,又增加了縱向的壕溝,將攻山的韃子分成了一隊隊,相互間很難進(jìn)行支援,而守軍卻更易于防御。
如今,這些山石木樁之類,平時也就是守城的時候,還能用一下,而在野外平地之上卻無法用于防守。
可現(xiàn)在就不同了,因此時山勢影響,坡道也遠(yuǎn)比山腳下那一段更為陡峭,守軍們幾乎都不用大力拋投,只需將那些大石塊和原木,舉過矮墻的高度,順著墻坡推下去即可。
這些大石原木自然就會不斷加速俯沖而下。
其實,這十余步的距離,攻來的韃子兵們也可以互相連在一起,將滾落的大石原木截住,然大石原木滾滾而下,實在是太多太多,根本無法攔截。
一時間,沖來的韃子兵再次亂做一團(tuán),不過他們畢竟是打了老仗的軍卒,只初時猛然一驚,隨即便找到應(yīng)對之法。
他們以三五人在前,將手中大盾深深插入地上,余者皆躲避到他們身后死死頂住他們的后背,如此,便形成一個個堅固的小盾陣。
雖然他們此法確實有效,但也更需要眾人配合得法,才能形成合力,抵御住不斷滾落的石塊和原木,就有幾個盾陣只是稍微的疏忽,便被滾落的大石和原木沖亂,韃子兵和石塊混在一起繼續(xù)滾落。
也有許多未及反應(yīng)過來的韃子兵,被砸中腿腳或是腰間,也被沖得滾落山坡之下。
片刻后,中軍鼓聲響起,守山的宣府軍銃兵也停止拋擲石塊等物,他們紛紛撿起身邊的云州二式銃,跑步向后退入三十步外的第二道石墻。
而一隊隊冷兵殺手持盾握刀,或是握著一桿長槍,頂替了剛剛銃兵所在的位置,準(zhǔn)備著沖出去與韃賊搏殺血戰(zhàn)。
接著就見銃兵們奔入第二道矮墻后,里面有跑出一群身寬膀闊的大漢來,他們身上只有紅色的大明制式軍服,卻都沒有披甲。
更為奇怪的是,他們也沒有配備任何的兵器,只是手中各自拎著一個沉甸甸的結(jié)實大框,而腰間一條粗粗的牛皮腰帶上,更是插著各式火折子,每人都是五六個之多。
這就是大明宣府軍車營獨有的擲彈兵!
作為宣府軍的特色兵種,即使在其內(nèi)部也很少露面,前次張誠領(lǐng)軍援剿河南賊寇,他麾下的擲彈兵便未曾隨軍出戰(zhàn),而是留在宣北繼續(xù)操練。
擲彈兵,顧名思義就是專門負(fù)責(zé)投擲“萬人敵”的兵種。
對于他們并不要求騎戰(zhàn)、火銃、步戰(zhàn)等技藝,而是只要求身強體壯,能將笨重的萬人敵投得很遠(yuǎn)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