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天下,先下手者為強。”
吉珪見羅汝才一直猶猶豫豫,總是婦人之仁,心中已然有些著急,卻又不得不忍著耐心勸解他道:“自古以來,英雄相處,都是見機而作,不能講婦人之仁。大將軍,要知‘當斷不斷,必追悔莫及’啊!”
羅汝才心雖也有些許心動,但對吉珪適才說的話,卻頗有些不以為然。
雖然在內心中也對李自成十分戒備,但若是要他現在就同官軍聯手,一起消滅李自成,必然引得天下英雄人人唾罵,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而且他本人對朝廷、對官軍也并無絲毫的好感,也同樣不相信和信任朝廷。
他沉吟片刻后,才又開口問吉珪道:“倘若自成徹底完了,朝廷又豈能容得下我呢?”
吉珪又是一陣冷笑,道:“大將軍因何而出此言呢?”
只聽他胸有成竹般繼續說道:“朝廷能不能容得下大將軍,這事兒完全不在朝廷,而在我們自己,倘若我們兵敗之后,勢單力弱,那時縱然向朝廷磕頭求容,朝廷也斷不能相容。
就如山東李青山,去年起義,到今年春天受了朝廷之騙,就撫于朝廷,他原想就撫之后會給他封賞,讓他做官,不料反被押到京城,獻俘闕下,凌遲處死。如果我們勢單力弱,則縱然幫助朝廷消滅了闖王,仍不免落得與李青山相同的下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可是,如果我們在消滅闖王之后,乘機擴充自己的人馬,只要有十幾、二十萬雄兵在手,就可以既不怕朝廷,也不再懼怕任何官軍。
每一朝代,經過大亂之后,必然會出現群雄割據的局面,唐朝便是一面活生生的鏡子,珪觀今日之形勢,崇禎想中興大明,已幾近不能,但明朝二百七十年江山,也必然不會馬上覆亡。
依在下看來,經此大亂之后,這大明天下還可茍延殘喘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也都還說不定,唐朝安史之亂以后,不就是這種狀況,整個天下群雄割據,各霸一方,聽調不聽宣。
朝廷則各個給以封號,作為羈縻之策,我們只要有幾十萬雄兵在手,朝廷縱然心懷猜忌,也莫奈我何,到那時,何愁不封侯封伯,宛若國中之國,子子孫孫皆長享富貴?”
話到最后,吉珪更是十分肯定地斷言道:“此乃上上之策,請將軍速作決斷,莫要坐失良機才好啊!”
羅汝才始終是沉思不語,神情卻在不斷變化,似乎正在內心反復掙扎權衡一般,他走回到自己的大案之后,一屁股坐在虎皮帥椅之上。
吉珪忽地想起早上他們一起出外視察時,曾談及破敵之策,便又再說道:“大將軍,現在我們馬上要去闖王那里議事,請大將軍到時隨便敷衍幾句就是,千萬不要將我們今早商量的破敵之策,全盤都給闖王托出來才好。”
羅汝才仍舊是一言不發,他靠在自己的虎皮帥椅之上,好似在思索,關于他是否該背叛闖王,以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還有今早同吉珪商量的破敵良策,到底該不該對闖王說出來,他現在都還拿不定主意。
但是,他也沒有當面就拒絕了吉珪的勸告,只是輕輕點點頭,對他說道:“我們去吧!”
…………
朱仙鎮岳王廟的東偏院門前,李雙喜率領著六名老府親兵站崗守衛,不許閑雜人等進入,而在東偏院的一間道房中,闖王李自成、總哨劉宗敏、軍師宋獻策等正在等候曹操羅汝才與吉珪的到來。
李自成同劉宗敏、宋獻策二人已經密議許久,對于朱仙鎮這一仗究竟應該如何打,他們早就已經達成了初步的共識,但羅汝才畢竟還是闖曹聯軍名義上的二當家,堂堂的“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為著顯得對羅汝才這位大將軍的尊重,他們還是特別邀請了他和吉珪前來,共同商議對敵的方略。
午時正刻都過了,羅汝才和吉珪才姍姍來遲,待他們坐定之后,李自成方才用平靜的聲音說道:“現在我軍已經搶占了地利。且在昨晚的戰斗中,還抓到許多俘虜,問明了一些官軍的情況,可以斷定官軍總數大約在十七萬左右。
咱們再給他往寬了打一點,就當作十八萬來算吧,朱家朝廷一次會合這么多人馬到一個戰場上,這對咱來說那可是頭一遭啊!”
看他說話的神態,似乎對眼前的戰事并不擔憂,分明就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他微微一笑,向在座諸人掃了一眼,見眾人對他估算官軍人數并無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