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預算沒有原版的多,二來時間寶貴,劇組大隊人馬長途輾轉,光是協調住宿、交通就是一大攤子事,更別說兩地拍攝還要報備多個主管部門,審批流程繁瑣得很。
他后來想想,上次和李藝同一起去舟山度假的那個獨山島就不錯。
那是個懸于東海的小島,島上綠意蔥蘢,漁村錯落,石屋古樸,更有大片未經雕琢的海灘和礁石群。
要什么有什么,人也不多。
島上居民多以漁業為生,生活節奏緩慢,民風淳樸,幾乎沒有外界的干擾,非常適合劇組安靜創作。
離岸邊只有3個多小時的船程,也很方便。
船只調度、器材物資的運輸補給,都能輕松實現。
程曦已經派人去協調拍攝和堪景去了,正挨家挨戶跟老鄉們溝通租借房屋場地的事,同時也拿著相機和測光表,記錄下各個時段的光線、潮汐情況,為后續的拍攝計劃做準備。
至于炮校的筒子家屬樓,那種建于五六十年代、充斥著集體生活氣息的紅磚建筑,張峰決定還把劇組拉到老家縣城去拍。
他老家那座小城,偏安一隅,發展不快,反倒因此保留了大片舊日風貌。
城東那片老廠區的生活區,幾排整齊的筒子樓歷經風雨,墻皮有些剝落,樓道里堆放著各家各戶的雜物,窗戶上晾著衣服,陽臺上擺著花草,生活痕跡濃郁,幾乎不用額外布景,就是現成的拍攝現場。
而且在家鄉拍戲,方方面面都能得到照應,辦事也方便。
其他場景,就在杭城拍,杭城一些五六十年代的建筑保存的還是挺好的。
城西留下鎮的老街區、拱宸橋西的歷史街區,還有那些隱藏在梧桐樹影里的老式別墅、舊廠房改造的文創園,都能找到符合劇情的角落。
杭城本就有不少成熟的影視配套服務,劇組駐扎在此,無論是人員調配還是后期制作,都便利許多。
至于原版斥資幾十萬元建造、僅出場半分鐘的炮校大門,那座氣勢恢宏、帶有蘇式風格的高大門樓,張峰也不準備再建,直接用綠幕后期電腦合成一下就行了。
倒不是他舍不得花這筆錢,實打實的搭建固然質感更好,而是實在太耽誤時間,建這個大門沒有個把月根本拿不下來。
要先設計圖紙,再澆筑地基,然后砌磚、粉刷、做舊,費時費力。
有那個功夫,不如把時間和資金投入到更關鍵的劇情拍攝和演員表演上。
現在的CG技術足以以假亂真,只要光影匹配得當,觀眾幾乎看不出破綻。
至于劇中江德福的50年代手表、老報紙等,這些承載著時代印記的小物件,張峰也安排人去淘了。
他讓道具組兵分幾路,一頭扎進各地的舊貨市場、古玩城,甚至聯系了一些私人收藏家,去尋覓那種表盤泛黃、表帶磨損的老上海牌手表,以及發行于特定年份、可能記載了某些歷史事件的泛黃報紙。
安杰的旗袍、江德福的軍裝,也按歷史資料去定制了。
找了杭城的老裁縫,用傳統的滾邊、盤扣工藝復制旗袍的優雅;軍裝則嚴格參照當年的樣式、布料和顏色,確保肩章、領花等細節都準確無誤。
各項籌備工作已經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制片組、美術組、道具組、服裝組……各個部門都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