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品牌關聯:盛影傳媒可在合理范圍內使用“核心團隊源自北影廠專業技術力量”等描述進行宣傳,北影廠予以認可。
5。異地擴張:雙方共同支持“私人訂制”業務在全國市場的開拓,北影廠利用其行業影響力協助對接各地資源。
簽完字,交換合同,韓三坪和王盛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與會人員——廠辦主任、財務科負責人、以及于咚、陳良等見證者紛紛鼓掌。
緊接著,王盛立刻做出部署:宣布盛影傳媒正式成立“浙蘇業務拓展部”,由于咚擔任總負責人,陳良擔任副總負責人,直接向王盛匯報。
由于咚憑借其發行經驗和人脈負責總體籌劃、高端客戶對接、地方關系打通;由陳良負責具體業務執行、團隊管理和現場拍攝保障。
首批目標:集中火力,優先攻克浙省市場,站穩腳跟后,即刻揮師北上,進入消費能力同樣強勁的蘇省市場。
……
六月七日,星期五。
《中國青年報》在第二版顯著位置,刊出了張建偉執筆的專訪文章,標題為《〈火種〉的守望者——一個北影廠子弟的市場化救贖之路》。
文章以王盛那番“拯救電影工業基礎”的動情陳述為核心,詳細描述了他創辦盛影傳媒的初衷、面臨的困境以及對電影行業的深厚感情。
雖然也提到了“天價婚禮”引發的爭議,但整體筆調是理解甚至贊許的,將其行為升華到了為艱難轉型中的國有電影廠及其職工探索新出路的層面。
多家主流媒體也轉載或引述了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
官方媒體的定調,如同給“私人訂制”業務頒發了一張無形的“準生證”,間接認可了“私人訂制”這類高端服務存在的合理性和其帶來的積極外部效應,將其視為改革開放中一種值得觀察的新生經濟現象。
雖然奢侈消費的爭論不會停止,但質疑的聲浪被很大程度上中和了。
……
六月十日,星期一,報道持續發酵的效應開始顯現。
韓三坪辦公室的電話開始響個不停。
許多來電并非來自熟悉的八大廠兄弟單位,而是來自一些更偏遠、處境更艱難的地方電影制片廠——比如西夏電影制片廠、甘省電影制片廠、草原電影制片廠、滇省電影制片廠、雪山電影制片廠、黔省電影制片廠、西海電影制片廠……
他們的目的驚人地一致——
先是祝賀北影廠改革走出新路,盛贊韓三坪眼光獨到、敢為人先,然后話鋒一轉,便開始大倒苦水,訴說廠里設備閑置、人員富余、子弟就業無門的困境,最后小心翼翼地試探:“韓廠長,你們那個‘婚慶電影’業務能不能帶上我們廠一起搞搞創收?設備、人員我們都有,利潤分成好商量嘛,都是兄弟單位,幫幫忙。”
這些電影廠身處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市場極其狹窄,當地先富的消費欲望也沒有那么強烈,無法形成規模、形成品牌。
因此,看到大勢已成,這些‘窮親戚’,紛紛選擇‘攀高枝’。
一單四十萬,成本多少,這些電影廠可太清楚了。
更有甚者,直接詢問:“聽說你們那個盛影傳媒業務擴張快,缺不缺人?我們廠里好些孩子能干肯學,能不能安排過去打個工、學點手藝?工資待遇按你們的規矩來就行?!?/p>
握著電話聽筒,韓三坪看著窗外北影廠略顯陳舊的廠區,心情復雜。
我也沒想當帶頭大哥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