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王盛幾乎泡在了錄音車間。
幾位師傅根據譜子,開始動用車間里有限的音源和合成器,一點點編織伴奏。
這個過程更是磨人。90年代中期的midi音源效果遠不如后世,要做出有質感的伴奏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技巧。
王盛的要求不高,大概能聽出調在那就行。
經過連續三四天近乎不眠不休的打磨,伴奏總算是初步成型。
雖然受限于設備,無法和后來的精良制作相比,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已經算是一份完成度頗高、氣勢恢宏的伴奏帶了。
旋律流暢,節奏鏗鏘,編配上也盡量體現了王盛要求的宏大敘事和民族特色。
伴奏搞定,接下來就是錄制人聲小樣。
王盛想著這首歌交上去后,不知道會是那路神仙聽,便決定自己親自上陣。
一遍,兩遍,三遍……
王盛追求完美,反復錄制了多次,直到幾位師傅和他本人都覺得這一版人聲情感飽滿、瑕疵最少,才最終確定下來。
師傅進行了簡單的混音,將人聲和伴奏合成在一起。
當最終的小樣從錄音機的喇叭里播放出來時,王盛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雖然略顯粗糙,但歌曲那股子振奮人心、凝聚力量的感覺完全出來了。
他知道,這首歌成了。
接下來就是載體問題。
1996年,數字音頻文件還不普及,最常用的音樂小樣載體是磁帶。
王盛讓錢師傅將最終合成好的小樣轉錄到了一盤嶄新的tdk空白磁帶上,并在磁帶標簽上工整地寫下了歌名《中國人》,以及“試聽小樣”和日期“1996。8。6”。
拿著這盤承載著厚重期望的磁帶,王盛沒有耽擱,直接去了韓三坪的辦公室。
“廠長,您這會兒有空嗎?主題曲的小樣我弄出來了。”王盛進門后說道。
韓三坪正在批閱文件,聞言抬起頭,有些驚訝:“這么快?這才幾天功夫!”
“時間緊任務重,不敢耽誤。”王盛將磁帶遞過去:“錄在磁帶上了,您聽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