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天一早,陳野便開著伏爾加去了縣城。
他先去了鄭衛東的辦公室。
鄭衛東接過那份以陳金生名義撰寫的計劃書,仔細翻閱起來。
越看,他眼睛越亮,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面上輕輕敲擊著。
“好!寫得好啊!”
鄭衛東忍不住拍案叫絕,臉上洋溢著興奮,“‘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試點’,‘示范效應’,‘解決就業’,‘改善民生’……這提法太好了!”
他抬起頭,目光灼灼地看著陳野:“金生先生不愧是港商,眼界開闊,思路清晰!”
“這份計劃書,分量很重啊!”
鄭衛東激動地站起身,在辦公室里踱了兩步,“有了這份計劃書,再加上金生先生的特殊身份和省城的關系,我說話的底氣就足多了!”
他其實是個有野心的人,但同樣,他也真心想為這窮困的地方做些實事。
這份計劃書,于公于私,都讓他看到了巨大的希望。
接著,陳野又將另一份報表遞了過去。
這份報表其實很簡單,就是詳細記錄了一些偏遠山村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
比如哪個村子買點針頭線腦都要跑十幾里山路,哪個村子老人幾年沒吃過白糖等等。
這些細節,是鄭衛東特意讓陳野通過他姐夫、舅舅等親戚以及自己偶爾走訪收集來的。
比他們這些領導走馬觀花式調研看到的真實、深刻得多。
鄭衛東接過報表快速瀏覽了一遍,神色變得嚴肅而沉重:“嗯,這些情況很重要。”
“會上那些保守的同志總是強調風險,強調規矩,但他們很少下去看看老百姓到底過的是什么日子!”
“這份東西,就是最好的回應!我們要改革,要試點,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讓這些老百姓的日子能稍微好過一點!”
他這也是兩手準備。
領導圈子里有他這種思想開明的“激進派”,那就少不了求穩怕亂的“保守派”。
事實上,他之前批條子給陳野搞山貨和日用品銷售的事情,已經引起了一些人的關注和私下議論。
這份關于民生艱難的詳細報告,正好可以用來堵那些人的嘴,證明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鄭大哥,能做的我已經做了,后面結果如何,就不是我能考慮的了。”陳野說道。
鄭衛東鄭重地將兩份文件收好:“放心吧,阿野。剩下的事情交給我。”
“畢竟署名是金生先生,以他的特殊身份,領導們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罷,最起碼都不會把他怎么樣,這就是一層最好的保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