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產工藝不夠先進,各種設備都未完成微型化,連小型化程度都不高。
劉威銘設計的這套中近程防空導彈系統就比較龐大,算上導彈吊運車、彈藥運輸車、三坐標預警雷達、跟蹤雷達、制導雷達、電源車、油料補給車等,整套系統車輛超過40輛。
“這么多?”
王立新皺起了眉頭,“這意味著這套防空系統的機動能力不是太強啊。”
“這根本就不是靠機動力生存的系統。”
劉威銘強調著。“出口的近程防空導彈射程22公里、射高14。5公里;自用版本射高18公里、射程28公里;出口的中程防空導彈射程100公里,射高36公里……”
跟之前一樣的作風。
匯報出口產品數據時,連帶著自用型號數據一起。
“你們不是人手緊張?”
王立新皺起了眉頭。
相當于同時搞4個型號!
為什么別的單位連一個型號搞起來都費勁,619這邊同時4個型號跟玩兒一樣?
有這么容易?
“這跟人手緊張沒關系。大體上的技術都是一樣,之所以射程跟射高有區別,是使用的發動機、固體燃料配方有調整……”
劉威銘笑著說道,“跟其他單位先研制出成果,再根據成果提升出自用型號或削減性能出口不同,我們從一開始就在考慮……有銀河一號的模擬,設計過程中只需要有技術論證,再通過試驗臺試驗……不過最終結果是否跟理論數據一樣,需要進行打靶。”
實戰,才是檢驗武器裝備的唯一途徑。
“真打M7?”
陳為民一臉擔心。
他旁邊跟著的人也是差不多的表情。
一旦打靶失敗,對項目的影響可不會小。
“領導,長空一號高機動性靶子性能太差,根本無法檢驗這套防空系統的性能。M7彈道導彈的性能也僅僅勉強能用。”
劉威銘一臉無奈。
是的,在他眼中,M7的速度還是有些差了。
末端最大速度也才4。8馬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