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升興致勃勃地道:“張百戶所言甚是,讓人從軍,不啻是殺人父母,不知張百戶有什么高見呢?”
張靜一思量了片刻,大明延續至今,總結出了歷朝歷代的經驗。
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武人都是不可靠的。
在這種經驗之下,揚文抑武從宋朝開始到至今,已過去了不知多少年。
這種從上到下對武夫的歧視,也造成了一種現象,即當兵便低人一等。
即便是做了武官,位列一品、二品,莫說在同等級的文官,便是在三四品的文官面前,也未必能抬得起頭來。
當今天下,但凡是有資源和有能力的人,大多都會選擇讀書,習作八股,已經成為了天下人眼里最正經的事,至于其他的技藝和學問,都是末流。
而在底層看來,哪怕是務農,也遠比當兵要好,畢竟當兵危險,地位低下,還經常還拖欠錢糧,所謂的建功立業,幾乎和笑話沒什么分別!
畢竟,有本事能建功立業的人,干點啥不光宗耀祖呢?
若是國家承平,這種事倒也罷了,可是現在在國難在即的時候呢?
這樣的風氣繼續下去,難道靠八股文來保家衛國?
可偏偏,這種社會風氣早就深入每一個人心中了,你若跟他們說,來當丘八吧,他們大抵不是八股,而是策論,本就是當今天下,最聰明的讀書人向國家獻言建策。
能從中挑選出一些遠見卓識的文章,并且將這個人成為自己的助力,本就是天啟皇帝的期望。
所以在卷子送上來的時候,魏忠賢面帶笑容,他了解陛下,知道前兩次的殿試,在閱卷的過程中,陛下都一直處于某種愉悅的狀況。
今年,想來也差不多。
只是……
魏忠賢似乎感覺到了有些不對勁。
天啟皇帝看過一份又一份的卷子,卻顯出了幾分不耐煩。
魏忠賢忍不住偷偷瞄了幾眼卷子。
其實外頭的人都罵魏忠賢沒有文化,目不識丁,這其實是冤枉老魏了,明朝的體制到了如今,是十分完備的,像魏忠賢這樣的宦官,尤其是要進入司禮監,在內廷都有專門的制度,往往會先送其去內書房里讀書。
而內書房教書的老師,可都是天下最鼎鼎大名的人物,最差都是翰林學士這種級別,魏忠賢怎么可能目不識丁呢?
何況如果魏忠賢當真不能識文斷字,也不可能和天啟皇帝這樣每日處理國家大事的人進行有效的交流,若是不能有效溝通,又怎么可能得到某種程度的賞識和依賴?
所以事實上,魏忠賢不但有文化水平,而且文化水平還不低。
他假裝在給天啟皇帝收拾卷子的時候,偷偷看幾眼天啟皇帝丟到一邊的策論,一看,卻是有些愣住了。
因為在他看來,這策論的水平都不低,甚至將治理天下的道理說的頭頭是道……
這樣的文章……不應該讓陛下顯得不耐煩的吧。
魏忠賢記得前兩次的殿試閱卷,陛下的興趣都很濃厚,像這樣的策論,往往會多讀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