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娘雖然不識字,卻也是個有大智慧的。
她不會短視地“過河拆橋”,而是更加熱切地回報柳無恙。
柳無恙一大早,就去驛站后面的小河,用借來的竹筐,網了七八條魚。
她分出六條,送給了官差頭子張三郎。
剩下的兩條,她拿去了廚房。
廚娘就是這個時候跑來驛站的,看到魚,廚娘二話沒說,就親自燒鍋,給柳無恙燉了魚湯。
“柳姑娘,還有這雜糧炊餅,雖然比不得你們日常吃的細糧,卻比官差拿來的野菜窩頭好些!”
“我已經熱好了,你要是不嫌棄,就配著這魚湯一起吃了吧!”
廚娘貢獻出了自家的口糧。
她這么做,不只是要答謝柳無恙為自家兒媳婦看診,更是想向她詢問些照顧孕婦的“偏方”。
他們這些窮人,真的看不起病。
兒媳婦懷的是他們家的長孫,廚娘好不容易遇到一個不用掏錢的大夫,自然要想方設法地多問些、多學些。
柳無恙沒有推辭,接了那炊餅,就著放了胡椒的魚湯,快速地吃完。
胃被填滿了,暖暖的,很舒服。
柳無恙心情大好,便講了一些照顧孕婦的法子,以及若是孕婦不小心得了風寒等癥狀,用些什么藥,既能治病,又能保住胎兒。
廚娘認真地聽著,連連點頭,眼底更是帶著感激。
待柳無恙講完,廚娘想了想,咬牙送給柳無恙一小包鹽。
千萬別小瞧了這一小包鹽,在鹽鐵官賣的古代,鹽是必需品,更是官方壟斷的硬通貨。
尤其是對柳無恙這些被流放的人,官差只是確保他們餓不死,而不會讓他們吃得多好、多順心。
鹽?
或是加了鹽的菜湯?
呵!
想什么呢,每頓飯有個野菜窩頭,就該知足了。
想要吃些有滋味兒的吃食,要么自己想辦法,要么掏銀子!
官差辛辛苦苦、不遠千里地押解犯人,可不是真來受罪的。
他們要掙錢!
而那些被押解的犯人,就是一頭頭油水豐厚的大肥羊。
一粒鹽、一塊姜、一口窩頭、一盆熱水……都是白花花的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