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三年十一月初,皇極殿大朝會。
天啟皇帝朱嘯高踞御座,目光掃過丹陛下的文武百官,聲音沉穩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銳利:
“眾卿,東虜已平,樂浪歸流,此乃社稷之幸。然,北疆之外,遠未靖寧。林丹汗雖敗走西竄,其心未死,仍控漠南部分;朵顏三衛,首鼠兩端,時降時叛;漠北韃靼諸部、土默特殘部,皆于草原深處虎視眈眈,猶如群狼環伺。于大明而言,此乃心腹之患,不可不察。今日朝會,便議一議,這北疆之患,當如何應對?眾卿可有良策?”
皇帝的話音剛落,朝堂之上立刻如同投入了一塊巨石,激起千層浪。
兵部尚書王在晉率先出列,語氣鏗鏘:“陛下!漠北諸部,畏威而不懷德!東虜覆滅之殷鑒不遠,然其未必真心臣服。臣以為,當效漢武帝舊事,遣精銳騎兵,出塞千里,尋其主力而擊之!以雷霆之勢,犁庭掃穴,方可保北疆十年太平!”
首輔袁可立卻緩緩搖頭,出言更為持重:“李尚書之言,雖顯國威,然需慎之。漠北地域遼闊,氣候惡劣,敵蹤難尋。大軍遠征,糧草輜重轉運艱難,若敵避而不戰,或以游騎襲擾,我師必疲于奔命,恐重蹈前朝覆轍。況國內方經大戰,樂浪初定,遼東開發需時,實不宜再啟大規模戰端,空耗國力。”
戶部尚書畢自嚴立刻附和袁可立:“首輔老成謀國!陛下,東征之役,雖勝,然耗餉甚巨。遼東開發,移民實邊,更需海量錢糧。國庫雖因新政漸豐,然同時支撐大規模北伐與遼東建設,力有未逮。當以休養生息,鞏固已得之地為先。”
五軍都督府的一位老都督則道:“然則,豈能坐視虜寇壯大?不如加強邊墻,增筑堡壘,廣設烽燧,以精兵強將鎮守九邊,使其不敢南下牧馬。待國力充盈,再圖后舉。”
新任的平海侯李定國此時出列,聲音清朗:“陛下,諸位大人!末將以為,攻守須得兼備,剛柔并濟。可一方面,精選騎卒,組成數支快速反應的‘游騎軍’,配備精良騎具、強弓勁弩,乃至部分輕型火炮,不時出塞巡弋,主動打擊靠近邊墻的部落,彰顯武力,使其不敢輕易寇邊。此乃‘以攻代守’。另一方面,可重啟或擴大與蒙古各部的‘互市’,但需嚴加管控!以其所需之茶、布、鐵器(限農具)、糧食,交換其馬匹、牛羊、皮貨。使其依賴于我,則戰意自消。同時,可效仿遼東故事,招撫部分愿意歸順的小部落,賜予草場,令其為大明守邊,以夷制夷!”
武英殿大學士張國紀(皇家商會)補充道:“李侯爺所言互市,大有可為。不僅可安邊,亦可使我皇家商會獲取優質戰馬與畜力,利國利民。然需嚴防鐵器、兵器等流入。”
各方意見激烈交鋒,各有道理。
天啟帝朱嘯靜靜聆聽,手指輕輕敲打著龍椅扶手。待眾人議論稍歇,他才緩緩開口,一錘定音:
“眾卿所言,皆有其理。北疆之事,確不可一味用強,亦不可坐視不理。朕意已決:”
“一,采納李愛卿之策。于九邊精銳及京營騎卒中,遴選健兒,組建三支‘龍騎營’,每營五千人,配雙馬乃至三馬,精甲利刃,由李定國統一調度訓練,輪番出塞巡狩,主動邀擊,揚我國威!”
“二,擴大邊市,嚴加管理。于宣府、大同、薊鎮等地,增設或擴大官辦互市場所,由朝廷、內帑及皇家商會共同掌控交易,以茶帛糧鹽,易其馬匹牛羊。嚴禁火藥、兵器、甲胄流出。派專員記錄各部交易情況,以此察其動向。”
“三,招撫分化。遣能言善辯之士,攜厚禮,秘密聯絡漠北與林丹汗、土默特有隙之部落,許以厚利,誘其來歸,或使其內亂。”
“四,鞏固邊防。命工部、兵部,勘察邊墻險要之處,酌情用新式‘明礁水泥’加固或增筑堡壘、炮臺,尤其是通往遼東之走廊地帶,需確保暢通無阻。”
“如此,剛柔并濟,步步為營。待遼東糧倉豐盈,國庫充實,再觀漠北之變。眾卿以為如何?”
皇帝的策略綜合了各派優點,且顯得務實而富有遠見,群臣紛紛躬身:“陛下圣明!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