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工地瞬間死寂一片,所有勞役都驚恐地看著那具還在微微抽搐的尸體,噤若寒蟬。
馬彪收回還在冒煙的手銃,冰冷的目光如同刀子般掃過全場每一個俘虜和勞役的臉,聲音不大,卻帶著鐵血的寒意,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
“大將軍令:修筑工事,乃爾等贖罪求生之途!安分守己,方可活命!若有任何人,膽敢妖言惑眾,煽動滋事,抗拒勞作——此獠便是下場!格殺勿論,無需審判!都看清楚了嗎?!”
他身邊的一名通譯立刻用日語大聲復述了一遍。人群中傳來壓抑的抽氣聲和恐懼的吞咽聲,所有人都深深地低下頭,更加賣力地搬運起石頭,敲打木樁,再無人敢交頭接耳,更無人敢停下手中的活計。
·棱堡:這種融合了泰西設計與大明智慧的星形堡壘,如同巨大的金屬鉚釘,深深楔入東瀛五省的戰(zhàn)略要地——各省省會(如東平府原江戶、歸化府原京都)、重要港口(如定海府博多、懷遠府那霸)以及關鍵陸路樞紐。堡內常駐重兵,炮口森然,監(jiān)控四方。
·兵站與軍道:在主要交通干線及新規(guī)劃的“軍道”沿途,兵站如同神經末梢,均勻分布,確保通訊、補給暢通,并能快速反應。連接它們的,是寬闊平坦、可供軍隊快速機動的“軍道”。
·炮臺與烽燧:沿海制高點的炮臺與海峽間的烽燧系統(tǒng),將大明的水師力量與岸防聯(lián)為一體,牢牢掌控著制海權與信息傳遞權。
與之配套的,是一套嚴格的軍事管制法令,以布告的形式,貼遍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每一個公告欄,并由通譯和里長反復宣讀:
·宵禁:日落之后,日出之前,街道巷陌,無故不得行走,違者拘押拷問。
·武器管制:所有武具,上至武士刀、弓矢、鐵炮(火繩槍),下超過尺許的刀具農具,必須限期上繳,私藏者以謀逆論處。
·路引制度:百姓出行,跨越縣郡,必須持有官府核發(fā)的路引,寫明事由、目的地,無引者視為流民或奸細,可當場逮捕。
·保甲連坐:十戶一保,互相監(jiān)視,一人違法(如通敵、藏械),同保知情不舉,盡數連坐,罰沒苦役。
就在軍事工程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另一項讓本地民眾感到無比新奇甚至震撼的工程,也開始在西海省等條件較好的地區(qū)試點展開——修建鐵路和水泥道路。
最初,當明軍的工兵部隊和隨后抵達的大明工部匠師,帶著各種奇怪的測量儀器,在田野鄉(xiāng)間勘測劃線時,引來了無數好奇又畏懼的目光。
“官爺,這……這是要做什么呀?”博多城外,老農田中善次大著膽子,向一個看起來比較面善的明軍小吏詢問。通譯在一旁幫忙翻譯。
那小吏心情不錯,指著地上打的木樁解釋道:“老丈,這是要修路,修一種前所未有的路!”
“修路?是像驛道那樣的嗎?”
“比驛道可厲害多了!”小吏略帶自豪地說,“這叫‘鐵路’,上面要鋪上兩條平行的鐵軌,有一種叫‘火車’的鐵馬,能拉著幾十、幾百節(jié)裝滿貨物和人的車廂,在上面飛快奔跑,日行千里不在話下!”
“鐵……鐵馬?在鐵路上跑?日行千里?”田中善次和周圍聚攏過來的村民都瞪大了眼睛,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這完全超出了他們的理解范圍。鐵那么重,怎么能讓馬馱著跑那么快?還是鐵做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