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六年四月初五,夜,紫禁城養心殿西暖閣。
燭火通明,檀香裊裊。天啟皇帝朱嘯并未身著龍袍,僅是一襲玄色常服,坐于炕上。
下首坐著寥寥數人,卻是帝國真正的權力核心:首輔袁可立、帝師兼東閣大學士孫承宗、兵部尚書王在晉、戶部尚書畢自嚴,以及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承恩。
太子朱慈熠則安靜地坐在稍遠些的繡墩上,神情專注中帶著一絲緊張。
氣氛凝重而機密。
朱嘯指尖輕輕點著炕幾上的一幅江南輿圖,聲音沉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
“諸卿,南洋經略方略已定。然,朕深知,朝堂奏章,字字錦繡,卻未必能見民間真實。
朕欲效仿古人,微服南巡,親眼看一看這新政之下,百姓究竟過得如何,這帝國的脈絡,是否真如賬冊所示那般氣血充盈?!?/p>
此言一出,幾位重臣皆露驚容。袁可立率先開口,語氣持重:“陛下,南巡體察民情,自是圣主所為。然陛下萬金之軀,深入江湖之遠,安危乃第一要務。且京畿重地,陛下久離,恐生變故?!?/p>
孫承宗亦附和道:“袁首輔所言極是。江南雖富庶,然勢力錯綜復雜。陛下若行,儀仗護衛,沿途供應,勢必驚動地方,恐難見真實。縱使微服,亦難保萬全。”
朱嘯微微一笑,目光掃過眾人,最終落在太子身上:“朕意已決。此行,朕只帶少數精銳,以商隊為掩護,暗查為主,明察為輔。京中之事……”他頓了頓,聲音提高,帶著無比的鄭重,“朕離京期間,由太子監國!”
“父皇!”朱慈熠猛地站起身,小臉上滿是震驚與惶恐。
朱嘯抬手止住他,目光銳利地看向袁可立和孫承宗:“袁先生,孫先生!太子年幼,雖聰慧好學,然經驗未豐。
朕將太子,將這大明江山,托付給二位先生了!望二位先生,以股肱之心,竭誠輔佐太子處理日常政務。
凡六部尋常題奏,皆由內閣票擬后,送東宮由太子批紅!遇軍國要務、重大人事,則需八百里加急,送朕行在決斷!
爾等需從旁悉心指導,讓太子在實踐中學習為君之道,但最終決策,需尊重太子意見,培養其決斷之能!”
袁可立與孫承宗對視一眼,深知責任重大,齊齊離座跪倒:“老臣等謹遵陛下旨意!必竭盡心力,輔佐太子殿下,穩定朝局,不負陛下重托!”
朱嘯又看向王在晉和畢自嚴:“王卿,畢卿,兵部、戶部要全力配合內閣與東宮,確保朕離京期間,邊防穩固,糧餉無憂。尤其要密切關注遼東及蒙古動向,不可有絲毫懈怠。”
“臣等遵旨!”王在晉和畢自嚴躬身領命。
朱嘯最后對王承恩道:“內廷之事,由你統籌。東宮用印、文書傳遞,務必順暢、機密。廠衛要加強對京師各方的監控,若有異動,立即報與內閣及太子,必要時可先斬后奏!”
“奴婢遵旨!定當肝腦涂地,確保內廷萬無一失!”王承恩尖聲應道。
安排妥當,朱嘯語氣緩和下來,對太子招招手。朱慈熠走到近前,朱嘯握著他的手,諄諄叮囑:“熠兒,莫要慌張。袁先生、孫先生皆是國之柱石,王先生、畢先生亦是干城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