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以千計的相關官員經歷了由吏部、都察院聯合進行的嚴格考核,汰弱留強。其中才干優長、通曉實務者,被妥善安置到新設的漕運總督衙門(統籌東南財賦北運)、皇家倉儲總署(管理龐大的江南糧倉、銀庫)、江寧治安巡防司等關鍵部門;
而那些才具平庸、不堪驅策者,則按照品級發放了頗為豐厚的遣散銀,遣歸原籍,最大程度減少了改革阻力,也避免了人才的無謂浪費。
更關鍵的一步,是徹底瓦解了盤踞于此、世代坐享富貴的勛貴集團。
魏國公、保國公等一眾勛臣后裔,其超越律法的特權被盡數削除,大部分被強制“移藩九邊”,替大明鎮守邊境地區,名為重用,實為調離權力中心,并利用他們家族的力量充實邊防。
應天府中龐大的勛莊、非法占有的田土被清查、收歸國有,或分發與原佃戶,或充作新興官營工場的用地。
如今的南京,行政效率已不可同日而語,龐大的財政負擔被極大減輕,其城市定位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更側重于掌控東南這片帝國財賦重地,維系長江天險這道關鍵防線,并大力推動其作為文化教育中心和新興科技的基地。
朱嘯此行的目的,正是要親眼驗證這座涅盤重生后的古都,究竟煥發出了怎樣的新顏,并親手為其未來的發展注入更強大的動力。
入住由原南京守備太監那奢靡府邸改建而成、如今已顯得簡樸而實用的欽差行轅后。
他決定換上尋常富家公子穿的寶藍色綢緞直身,手持一柄尋常的紙扇,只帶了同樣換上了淡雅襦裙、扮作妹妹的素月,以及兩名扮作隨從、眼神精干的隱龍衛,悄然從行轅側門離開,深入市井街巷,親眼去看,親耳去聽,親身去感受這應天府的變化。
他們信步來到城南最為繁華的三山街一帶。
這里商鋪鱗次櫛比,人流如織,叫賣聲、討價還價聲、車馬聲不絕于耳。
空氣中混合著剛出籠的包子香氣、水果的甜香、藥材的苦香,還有女子路過時留下的淡淡脂粉香,共同構成了南京城獨特的市井氣息。
“哥哥,你看那家‘陳記絨花’,做得真精巧。”素月指著一個小攤位,眼中流露出女兒家的喜愛。
那攤主是位中年婦人,手腳麻利地制作著各色絨花,栩栩如生。
朱嘯笑道:“喜歡便去買幾支。”他目光掃過街面,看到不遠處一家“江南書局”門口聚集了不少人,似乎正在爭吵。
“走,過去看看。”朱嘯示意了一下,幾人便不動聲色地靠了過去。
只見書局門口,一名穿著半舊青衿、看樣子是個落魄讀書人的中年男子,正滿臉通紅地與書店掌柜爭執,他手里緊緊攥著一本書。
“……憑什么說我這書是禁書?這只是前朝一些文人筆記的合集,里面雖有少許議論時政之處,卻也并非詆毀圣朝!
你們書局當初印售時怎不說?如今見風聲緊了,便要收回銷毀,斷我生計嗎?”落魄文人聲音激動,帶著幾分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