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軍民政經,萬象更新,海疆樂土初現
洪承疇合上圖冊,但匯報并未停止,他以其詳實的調查數據和個人見聞,從更細微處描繪了東瀛五省的社會全景。
“陛下,以上乃大略框架。然新政之效,最終需體現于軍民日常生活之點滴。臣請從衣、食、住、行、業諸方面,為陛下及諸位大人細述東瀛之現狀:
“衣:變化最為直觀顯著。以往東瀛民眾,無論男女,多著和服(吳服),形制繁瑣。如今,在官府倡導及民間效仿下,漢家衣冠已成主流。男子多以直身、道袍、曳撒為常服,雖用料或遜于中原,然樣式已是中國氣象。
女子則多穿襖裙、比甲,梳中華發髻。昔日公卿華族標志性的狩衣、十二單,唯有在魯王府舉辦的某些復古雅集上方能一見,已成點綴。
孩童自蒙學起,便要求穿著漢童服飾。棉花、絲綢、麻布等原料,多由大明商船輸入,價格日趨平民化。走在東瀛任何城鎮街頭,觸目所及,已恍若大明一府縣。”
“食:此乃民生之本,變化亦巨。首先,糧食結構改善。土豆、玉米、番薯等新作物,憑借其耐瘠高產之優勢,在官府推廣及移民示范下,已廣為種植,尤其是在山地丘陵較多的北溟、西海等省,已成為貧苦百姓的重要口糧補充,遇荒年亦可救急。
稻米仍是主食,但來源更廣,大明江南粳米、暹羅稻米通過海運輸入,豐富了餐桌。其次,烹飪方式融合。東瀛本土飲食偏生冷、清淡。
大明移民帶來了炒、燉、炸、烤等豐富技法,以及醬油、醋、各式香料。如今,在福王的東平府、惠王的通商港等地,酒樓食肆林立,既有魯菜之醇厚,亦有淮揚之精巧,粵菜之鮮活,東瀛本土的壽司、刺身雖未絕跡,但多已成為點綴或特定菜肴。
漁獲豐富,價格低廉,普通百姓亦能時常食魚。茶葉普及,取代了部分傳統的抹茶道,泡飲散茶成為新風尚。
醬油、豆腐等物,本就傳自中華,如今制法更精,使用更廣。”徐光啟和宋應星都對作物推廣和飲食改良點頭稱是。
“住:建筑風貌也在悄然改變。官府衙署、文廟學堂、佛寺僧舍,自然全是明式建筑,飛檐斗拱,青磚黛瓦。
民間雖因財力所限,不可能盡數推倒重來,但改良已然開始。新建民居,多有模仿明式三合院、四合院布局者,注重采光與通風。
舊有町屋(長屋),也開始加開明式窗欞,內部隔斷借鑒明式。火炕在北溟省等寒冷地區被廣泛采用,深受百姓歡迎。磚瓦的使用比例逐漸增加,取代部分茅草屋頂。
家具方面,明式的桌椅板凳逐漸取代傳統的榻榻米坐席,尤其在有學童的家庭和士人階層中普及更快。”宋應星對建筑和材料的革新尤為關注。
“行:海陸交通,日益便利。海上,大明本土與東瀛之間的航線已固定化、常態化。每月皆有數十艘大小商船、客船往來于天津、登州、松江府與東瀛各主要港口之間。
不僅運送貨物,也搭載移民、官員、書信。信息傳遞速度大為提升。內陸,官府組織移民、歸化民眾,以工代賑,大力修葺、拓寬原有道路,連接各省府要地。
驛站系統重新建立,不僅傳遞公文,也開始承接民間信件包裹業務。馬車、牛車數量增加,取代了部分傳統的人力搬運(駕籠)。河流上,開始出現明式的渡船和小型貨運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