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名,李信(河南開封府),被問及“邊市管理如何防弊”,他提出了嚴格的票據制度、輪崗監察和與商會聯保的策略。
第六名,方以智(南直隸安慶府),被問及“格物之理如何惠及民生”,他暢談了力學、熱學在器械、紡織、冶煉等方面的應用前景,思維極為開闊。
第七名,張家玉(廣東東莞),被問及“海防要點”,他結合地理、水文,提出了重點防御與主動巡弋相結合的觀點,頗具戰略眼光。
第八名,楊廷麟(江西吉安府),被問及“教化百姓之方”,他強調需編撰淺顯易懂的農書、工技手冊,通過學堂和鄉紳廣泛傳播。
第九名,文安之(湖廣荊州府),被問及“刑律如何于新地施行”,主張“約法簡章,循序漸進,既明法度,亦順俗情”。
第十名,張重熙(江西撫州府),被問及“如何鼓勵工商”,建議降低邊關商稅、提供官貸扶持特色作坊,并保護專利。
朱嘯與重臣們就每個人的回答都進行了簡短討論或追問,現場仿佛一場最高級別的人才答辯會。皇帝對這批學子展現出的務實精神、專業知識和開闊思路極為滿意。
最終,朱嘯金口玉言,欽定名次不變,陳子龍為本科狀元。并勉勵眾人:“爾等皆乃國之棟梁,望爾等不負所學,不負朕望,將來于各自之位,為國效力,為民請命!”
“臣等謹遵圣諭!必竭盡所能,報效皇恩!”十人齊聲應諾,聲震殿宇。
------
英才北赴·建功立業
數日后,任命下達。六百六十六名新科進士中,整整三百三十三人被授予遼東四府及樂浪省之職!
陳子龍授樂浪省漢城府通判(正六品),掌糧運、農田、水利等,皇帝期望他將所言策略付諸實踐。
薄玨授工部遼東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派駐遼陽府,專司器械改良與工業督導。
孫和鼎授戶部北疆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派駐開原府,統籌墾荒物資。
宋應星授開原府推官(正七品),兼勸農事。
李信授安東市舶司副提舉(從七品),監管邊市。
方以智授天工院格物所研習(特設職位),留京但需定期赴遼東考察。
張家玉授登萊水師參軍(正七品),負責海防文書策劃。
楊廷麟授遼陽府教授(正七品),掌一府教育。
文安之授錦州府推官(正七品),掌刑名。
揭重熙授皇家商會遼東分會理事(特設職位),促進工商。
旨意明確,要求他們即刻赴任,不得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