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龐大的皇家儀仗緩緩前行開道!龍旗、日月旗、幢幡、寶扇、金瓜、鉞斧、朝天鐙…儀仗隊員身著錦繡服,步伐整齊劃一,莊嚴肅穆。
儀仗之后,是扈從的文武百官、勛貴宗室,個個身著朝服,神情肅然。
緊接著,是三十六名身材高大、身披金甲、手持金爪的御前侍衛,護衛著一架由八匹純白神駿牽引的、金碧輝煌的玉輅,緩緩駛入校場,直抵閱兵臺下。
整個校場,數萬武生,外圍十數萬百姓,瞬間鴉雀無聲,落針可聞。所有人的呼吸都仿佛停滯了,目光聚焦于那架玉輅。
玉輅停穩,侍衛掀開簾幔。
今日的天啟皇帝朱嘯,裝束極其盛大隆重。他頭戴十二旒通天冠,旒以白玉珠串成,垂落眼前,隨著步伐輕輕晃動,更添神秘威嚴。身披玄衣縹裳十二章紋袞服,肩繡日、月、龍紋,背繡星辰、山巒,袖繡火、華蟲、宗彝,裙繡藻、粉米、黼、黻。十二章紋以金線、彩線繡成,精美絕倫,在晨光下流光溢彩,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與天子的全部美德。腰間束金玉帶,左側懸掛龍淵寶劍,右側系玉佩組綬。其步履沉穩,氣度恢宏,在十二旒之后,那雙熔金般的瞳孔掃視全場,帶著審視、期待與無上的威嚴。
他一步步登上閱兵臺最高處,立于黃羅傘蓋之下。陽光恰好完全升起,金輝灑滿其身,袞服上的金線刺繡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使他整個人仿佛籠罩在一團神圣的光暈之中,令人不敢直視。
“跪——!”司禮太監高聲宣唱。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通過數千個喉嚨吶喊,再被擴音喇叭放大,如同九天驚雷滾滾而來,震得大地仿佛都在顫抖!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如同九天驚雷,猛然爆發,直沖云霄!近萬武生齊刷刷單膝跪地(軍禮),甲胄兵器碰撞之聲鏗鏘作響;外圍的十數萬百姓也如潮水般跪倒在地;文武百官、勛貴宗室于閱兵臺兩側行叩拜大禮。
聲浪滾滾,震撼天地,仿佛整個北京城都在為之顫抖!這是對至高皇權的敬畏,也是對開創此番盛世之君的由衷擁戴!
皇帝微微抬手。一旁的內侍立刻遞上一個精致的、同樣連接著擴音系統的金色手持喇叭(類似傳聲筒的增強版)。皇帝手持喇叭,聲音平穩卻清晰地傳遍每一個角落:“平身!”
“謝陛下!”聲浪再次響起,眾人起身,目光熾熱。
就在兵部尚書王在晉即將上前宣讀詔書之前,一個清越而帶著某種空靈韻味的聲音,通過擴音系統響起:
“無量天尊!”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閱兵臺一側,一位身著紫色法衣,頭戴芙蓉冠,手持玉柄拂塵,仙風道骨,面容清癯的老道人,緩步走出。他正是正一嗣教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國師張應京。
張應京先向皇帝朱嘯躬身一禮,然后轉向全場,朗聲道:“今日圣天子臨軒,武舉盛典,遴選國之干臣,實乃江山社稷之幸,黎民蒼生之福!”他聲音不大,卻通過喇叭清晰傳入每個人耳中,帶著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
“貧道奉三清道祖法旨,謹代表天下玄門,為陛下賀,為大明賀!”他展開一幅黃帛,誦讀祝文:“伏以天道佑善,帝德廣運。茲于吉日,嘉會俊彥。祈昊天降祥瑞,護持考場;愿玄武顯神威,砥礪英才。刀兵演武,止于戈場;文韜武略,盡獻明堂。佑我大明,國運永昌;護我華夏,威震八荒!”
誦讀完畢,他將拂塵一擺,喝道:“法鼓三通,神威加持!急急如律令!”
臺側,三聲沉重的道家法鼓敲響,聲音渾厚,滌蕩人心。
雖然許多武生和百姓對道教儀式未必全懂,但在這種盛大場合,國師親自祈福,無疑極大地增添了典禮的神圣性、權威性和隆重感,也讓人們更加堅信此次武舉的正當性與天佑的吉兆。祝福結束,張應京再次向皇帝行禮,退至一旁。
隨后,兵部尚書王在晉手持明黃圣旨,上前一步,面向全場,朗聲宣讀詔書。內容主要是再次闡明此次武舉“不問出身,唯才是舉,文武并重,為國選材”的宗旨,并簡要重申了考核紀律和流程,強調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若有舞弊徇私,嚴懲不貸!
宣讀完畢,王在晉退后。
皇帝朱嘯向前一步,再次成為全場唯一的焦點。他目光掃過下方一張張年輕、充滿朝氣、渴望、緊張而又堅定的面孔,緩緩開口,聲音沉穩有力,帶著一種令人信服的穿透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