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四年,十月月末,北京城,紫禁城,文華殿。
秋日的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文華殿的金磚地面上,映出一片肅穆的光暈。殿內,氣氛卻比陽光更加熾熱。內閣首輔袁可立、次輔李邦華、兵部尚書王在晉、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工部尚書宋應星、海軍衙門提督俞咨皋、兵部、五軍都督府以及戶部、刑部等相關大員,皆已奉旨齊聚于此。所有人都感受到皇帝此次召見的非同尋常,目光不由自主地瞥向御座上那位雖面色平靜,但眉宇間仿佛有光華流轉、不怒自威的年輕天子。
天啟皇帝朱嘯,剛剛經歷了龍魂協議的驚天厚賜,腦海中那浩瀚如海的新知識、那足以改變國運的龐大獎勵,正激蕩著他的心胸。但他強行壓下澎湃的心潮,目光如炬,掃視著殿內帝國的核心重臣。
“諸位愛卿,”朱嘯開口,聲音平穩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臺灣捷報,想必諸位均已詳閱。此戰,不僅光復故土,揚我國威,更繳獲頗豐,俘獲甚眾。然,此皆表象。”
他微微停頓,目光變得更加深邃:“此戰真正之意義,在于它向我大明,也向寰宇萬國,昭示了一個鐵的事實——”
“時代,已然改變!”
“昔日憑借弓馬嫻熟、個人勇武便可馳騁疆場的歲月,正在遠去!未來之戰爭,乃國家整體實力之較量!是科技之爭,是工業之爭,是人才之爭,是體系之爭!”
“臺灣之勝,賴將士用命,更賴新式炮艦、新式火炮、新式戰術!若無這些,縱有十萬猛士,亦難奈西夷堅船利炮何!”
眾臣屏息凝神,仔細聆聽著皇帝這極具前瞻性的論斷。
朱嘯站起身,從御案上拿起一疊他剛剛“憑借天啟靈感”繪就的草圖和技術要點(實為龍魂獎勵的簡化呈現),遞給身旁的王承恩,由其分發給主要大臣。
“朕近日冥思苦想,于夢中得天啟,于格物之道,偶有所得。”皇帝的語氣帶著一種神秘的意味,這是他慣用的、解釋技術來源的托辭,“此乃幾種新式機械、火器之構想,諸卿且看。”
王承恩將圖紙分發給徐光啟、宋應星、俞咨皋、王在晉等人。
圖紙上,是線條精準、結構復雜、理念超前的設計圖:
一曰“龍吟級重型艦炮”,其后裝填、帶膛線、有復雜閉鎖機構的設計,徹底顛覆了現有前裝滑膛炮的概念;
一曰“蛟龍II型熱動力魚雷”,其壓縮空氣動力、陀螺儀定向的原理,讓眾人看得似懂非懂,卻深感震撼;
一曰“織女III型復合式蒸汽機”,其高壓、多脹式的設計,效率遠超現役的“織女I型”;
還有關于船舶線型流體力學的若干原理示意圖和計算公式……
“這……這是?!”徐光啟雙手顫抖地捧著圖紙,老眼之中爆發出難以置信的璀璨光芒,他一生致力于西學東漸、富國強兵,眼前這些圖紙所展現的技術層次,遠超他以往接觸過的任何西洋技術!“陛下!此…此乃神器也!若此炮能成,一艦可當十艦!若此機可用,艦速可再翻倍!還有這‘魚雷’…水下攻船,防不勝防!”他激動得聲音都有些哽咽。
“精妙絕倫!巧奪天工!”宋應星更是如同看到了稀世珍寶,整個人幾乎要撲到圖紙上,手指沿著線條滑動,口中喃喃自語,“膛線…閉鎖…高壓蒸汽…這些思路,聞所未聞,然又合乎格物之理!陛下真乃天縱奇才!”他對皇帝“天啟”之說深信不疑。
俞咨皋激動得滿臉通紅,作為海軍提督,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些技術的價值:“陛下!若我大明水師能悉數換裝此等利炮,輔以更快更堅之戰艦,莫說南洋西夷,便是其本土艦隊傾巢而來,臣亦有信心將其葬送于萬里波濤之下!”
王在晉雖不精技術,但也明白其軍事意義,撫掌嘆道:“陛下圣慮深遠!有此等國之重器,我大明海疆,可謂固若金湯矣!”
其他大臣也紛紛傳閱,雖不能盡懂,但看徐、宋、俞等人的反應,也知此乃劃時代的突破,無不面露驚喜與震撼。
朱嘯滿意地看著眾人的反應,抬手示意安靜。
“圖紙雖好,然欲將其化為實實在在的國之利器,尚需諸卿與朕,同心協力,戮力前行!”他聲音陡然提高,“今日召諸卿前來,便是要議定方略,將此次大捷之紅利,將朕之這些構想,徹底轉化為我大明之國力!”
一、定策:三大核心,五路并舉
皇帝走到殿中懸掛的巨幅《大明寰宇全圖》前,手持朱筆,開始勾勒他的宏圖:
“朕意,未來三年,國之要務,需圍繞三大核心,五路并舉!”
“三大核心:”
“一曰‘強軍’:尤以‘強海’為先!水師之力,乃開拓之基,護國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