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瘋狂擴張!東方的樂浪?。ǔr半島),數十萬移民正在廣袤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家園,城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礦山和農田亟待開發。遼闊的遼東黑土地,需要深入經營,將其真正轉化為帝國的北大倉。
浩瀚的南方洋面上,大明的鋼鐵艦隊需要不斷巡弋,震懾宵小,保護至關重要的海上生命線。而更遠處,那個名為“日本”的群島,一旦征伐成功,將其納入版圖,又將是一片需要投入海量心血去治理的全新領土!
與此同時,帝國內部更是熱火朝天。工廠的煙囪如同森林般聳立,日夜不停地噴吐著象征財富的濃煙;新修的鐵路如同鋼鐵巨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帝國的血脈連通;無數水利工程在山川間展開,馴服著曾經肆虐的江河。工商業呈現爆炸性增長,對精通實務、能駕馭這股磅礴力量的技術官僚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程度。
一個空前嚴峻、甚至可稱為帝國“阿喀琉斯之踵”的問題,赤裸裸地擺在了王朝統治者的面前:人才!尤其是合格的、能夠深刻理解并忠誠執行新政理念的行政官員和技術官僚,出現了巨大的缺口!
盡管在神秘的“龍魂協議”系統那看不見的手的激勵下,以及朝廷一系列政策引導下,民間涌現出無數令人驚嘆的奇才。
有能工巧匠造出日織千尺布的飛梭織機,有精明商賈組建遠航船隊開辟新的貿易航線,更有被稱為“格物士”的群體,日夜鉆研數學、物理、化學等新學,不斷推出震驚朝野的發明創造。
然而,治理一個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帝國,光有這些技術天才和商業巨子還遠遠不夠。它更需要一支龐大的、受過良好教育、能夠將技術成就和經濟成果轉化為穩定有效的行政管理,并能堅定不移貫徹朝廷意志的官僚隊伍。
他們需要懂得如何安撫新附之地的民心,如何調配資源建設新城,如何管理復雜的稅務系統,如何確保政令在萬里之外仍能暢通無阻。
因此,一場靜悄悄但影響深遠的革命,在帝國的選官制度——科舉中發生了。
將科舉由三年一試改為兩年一次,并傾注巨資大力興辦各級官學、社學,其核心目的簡單而直接:加速!加速人才的選拔,加速人才的儲備,以應對帝國急速擴張帶來的巨大胃口。
而更為深刻的變化,則發生在科舉考試的內容本身。這不再是僅僅考察對儒家經典的背誦和理解,而是將目光投向了真實而復雜的世界。
在禮部貢院附近一家名為“狀元樓”的客棧里,幾位來自湖廣、準備參加明年春闈的舉子,正圍坐在一桌,激烈地討論著近年的科舉趨勢。桌上的《大明日報》正翻開到議論版,刊載著一篇關于“漕運改海運之利弊與錢糧安全”的深度分析。
一位年約三十,面容沉穩,被稱為“劉兄”的舉子,指著報紙,聲音帶著一絲興奮和憂慮交織的復雜情緒:“諸位賢弟,你們發現沒有?近幾科的策論題目,是越來越‘刁鉆’,也越來越‘接地氣’了!去年湖廣鄉試的策論,直接問的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兩湖稻米與經濟作物之種植,并疏通江漢水運以利商貿’。這題目,光靠背誦朱子注疏,能寫出什么花來?非得對農事、水利、商貿有實實在在的了解不可!”
他對面一位面容清瘦、眼神明亮的年輕舉子深有同感地點頭,接口道:“劉兄所言極是!如今的策論,早已不滿足于空談仁義道德。題目往往緊扣時政,涉及具體的農政如何增產、水利如何興修、工礦如何管理、商貿如何征稅、乃至海外地理與風情如何利用。若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寫出的文章必然空洞無物,難以切中要害,更別說提出讓考官眼前一亮的切實方略了。朝廷這信號,再明顯不過——”
他壓低了聲音,卻字字清晰:“需要的是能牧守一方、興利除弊的‘干才’、‘能吏’,而非只會空談性理、拘泥古制的‘清流’、‘腐儒’!”
旁邊一個略顯富態、來自商賈之家的舉子笑道:“李兄高見。說來也怪,家父原本送我讀書,只求識得幾個字,能打理家中生意賬目便好。誰知如今這科舉,竟也考起‘計然之術’(古代經濟學)來了。上次院試,竟有一題問及‘如何平抑糧價,兼顧農末俱利’,我可是把家中米行運作的那點門道都寫了進去,沒想到竟得了考官賞識。這世道,真是變了!”
“讀死書、死讀書的時代,恐怕真要過去了!”劉姓舉子感慨萬千,飲了一口茶,繼續道,“我有個同鄉,去年中了三甲同進士出身,你們猜怎么著?沒留在京師各部觀政,也沒放個知縣,直接被吏部一紙調令,派去了樂浪省新設的慈城府做通判!那里百廢待興,雖說艱苦,遠離中原繁華,但聽他來信說,機會極多,只要肯實干,做出政績,升遷極快。
據說,將來倭國平定,設省治理,更需要大量官員。那可是開疆拓土、名留青史的功業!比起在京師各部衙門里苦熬資歷、論資排輩,豈不痛快得多?”
這番話,引得在座幾位舉子眼中都閃動著異樣的光彩。建功立業,青史留名,這是多少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抱負!而如今,一條看似更廣闊、更直接的道路,似乎正擺在他們面前。
新年第一天的陽光,似乎也感應到了這片土地上蒸騰的朝氣與活力,顯得格外慷慨與明媚。
陽光照耀著京城棋盤般規整的街巷。東四牌樓、西單牌樓下,車水馬龍,人流如織,喧鬧聲浪仿佛要沖破天際。綢緞莊、糧食店、酒樓、茶肆、書鋪、南貨行……各式各樣的店鋪旌旗招展,伙計們站在門口滿臉堆笑,高聲吆喝,招徠著熙熙攘攘、穿著新衣的顧客。
空氣中彌漫著剛出籠的肉包子的香氣、酒樓里飄出的酒肉香、脂粉鋪里傳來的甜香,以及一種蓬勃的、屬于大都市的、令人心跳加速的活力。孩童們拿著新得的玩具在人群中穿梭,鞭炮聲此起彼伏。
它越過華北平原,照耀著江南水鄉星羅棋布的忙碌工坊與縱橫交錯的碧波水道??棛C的轟鳴聲與運河上船工的號子聲交織在一起,市集的喧嘩與算盤的噼啪聲共鳴,共同奏響著一曲關于財富、創造和美好生活的激昂樂章。
它也沒有忘記北方新興礦區那高聳的井架、滾滾的濃煙,以及西北邊疆新辟的屯田綠洲上,農人們看著茁壯禾苗時臉上洋溢著的、充滿希望的笑臉。
最終,這陽光平等地、溫柔地覆蓋了帝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每一片浸潤著汗水的田野,每一條承載著財富與夢想的道路,和每一張或許被風雨刻上痕跡、卻洋溢著自信與對明天無限期盼的樸實臉龐。
整個大明社會,在偉大的天啟皇帝陛下帶領下進入了一個自我強化、良性循環的新盛世。
饑餓,這個困擾大明帝國二百年的噩夢,在帝國的大部分區域,已成為逐漸遠;普通的百姓,對未來的生活普遍抱有“明天一定會更好”的堅實樂觀預期;社會的穩定性、凝聚力和對中央朝廷的向心力,達到了自永樂朝以后,數百年來的頂峰。
一個前所未有的、由內而外散發著蓬勃生機與堅韌力量的煌煌盛世,正以其堅定而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屬于它的、光芒萬丈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