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持重派與主戰派各執一詞,爭論已達白熱化。
一方強調風險與內部協調之難,一方力陳機遇、長遠之利與必勝之決心,氣氛熱烈而膠著,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雙方代表和御座上的皇帝之間逡巡。
一直沉默聆聽,穩如泰山的內閣首輔袁可立,終于在此刻緩緩出班。
他德高望重,是三朝元老,百官之首,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他先向御座深深躬身一禮,然后環視眾臣,目光平和而深邃。
“陛下,諸位同僚。”他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遍大殿的每個角落,“今日之議,關乎國策,牽動天下。諸位或言戰,或言緩,皆引經據典,剖析利害,出于公心,為國謀慮,老夫聆聽良久,深感欣慰。”
他微微頷首繼續道:“曹御史、李尚書、李閣老、畢學士所憂,在于民生之艱難,國庫之不易,遠征之風險,將帥協調之難。此乃治國之基,老成謀國之言,不可輕忽。”
接著,他轉向主戰派:“王尚書、林行長、張國公、宋尚書、徐閣老、孫閣老、盧國公所倡,在于社稷之長遠,海權之得失,商路之通暢,軍力之可用,以及以戰興國之機。此乃強國之要,開拓進取之見,不可不察。”
隨即聲音陡然變得凝重而有力:“然,老夫想問諸公,亦問陛下,我大明立國之本何在?在于民安,亦在于國強!民安需財用足,需商路通,需百姓樂業;國強需疆域靖,需武備修,需威加四海!
東南商路,牽連數百萬民生,此乃‘民安’所系;海權之爭,關乎國運興衰,此乃‘國強’所依!二者本為一體,相輔相成,豈可割裂看待?”
他頓了頓,目光如炬,掃過全場,最終定格在皇帝身上,語氣愈發沉凝:“今日之勢,海盜肆虐,斷商路,戮百姓,此乃燃眉之急,若置之不理,則民不安,商賈怨,稅基損,國本動搖!
西夷窺伺,爭海權,遏我出路,此乃長遠之患,若退讓回避,則國不強,威德損,終受其制于海上!故,依老夫之見,此戰,非打不可!非勝不可!”
“首輔明鑒!”主戰派官員中不少人激動地低呼出聲。袁可立這一錘定音,幾乎奠定了朝議的最終走向。
但袁可立并未結束,他隨即又道,語氣轉為務實的籌謀:“然,如何打,方能既解燃眉之急,又固長遠之基?此乃接下來之關鍵!畢大學士、李尚書所慮之錢糧人事,需有萬全之策!
林行長、張國公、李尚書所提之籌資、助餉、國債之法,戶部、兵部、工部需即刻會同皇家銀行、皇家商會,詳加擬定,務求穩妥,不使民間擾攘,不使國庫空虛!
王尚書、盧國公、趙侯爺所掌之兵事,需有詳盡方略,水陸如何配合,進兵如何序列,皆需明確!宋尚書所司之工械,需保障無虞,并持續研發改進,以應萬全!
更要緊者,陛下圣斷之后,前線指揮,需權責統一,鄭芝龍既受欽命,便當有專閫之權;后勤調度,需如臂使指,朝廷需設專門之機構,協調各方,確保糧餉軍械源源不絕!
陛下既已圣心獨斷,臣,袁可立,懇請陛下,委任賢能,統籌全局,并明詔天下,以示朝廷靖海安民之決心,凝聚舉國之力,共克此艱!”
袁可立作為首輔,他的發言,為這場大辯論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