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其他領域的院士和專家,會優(yōu)先聽聞對應院士的推薦,隨后根據候選人的成就作出自我的評定。
隨著5位候選人全體投票結束。
包文光,通過率78%。
項溫韋,通過率53%。
柳夏瑤,通過率18%。
……
“包文光、項溫韋進入復審。”
“接下來,地學。主要分科,地質學、地理學、海洋學、古生物學,候選人27位。”
這話一出,所有人都知道這次候選人估計大部分都要淘汰。每個研究方向,增選人數都是恒定,增選院士至多1~2位。
同一個領域,如果只有3~5位競爭選手,選上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像這種27位,淘汰的候選人估計都要參加下一屆。
推薦名字也繁雜了很多。
“我推薦唐鴻禎。”
“陳思思,她已經參加過五屆增選,幾乎跑遍了華國,去年出了一套專業(yè)的地理編書,華國地質專精,各位可以參考。”
“陳浩教授,沒有比他更適合上選的。”
隨著雜亂的聲音,推薦人說著說著開始氣急敗壞,有人拍了一下桌子,指著對面,“陳浩除了埋頭寫論文,發(fā)那些狗屁都沒用的論文,他還干了什么?去年我見過他白的跟小姑娘似的,陳思思黑的跟炭一樣!他能上候選名單我都驚訝,你還推薦!誰給他的候選名額!!”
“陳浩怎么就不行了!他帶各種國家獎項帶了幾個,還評了長青!陳思思除了評了一個地理獎還有什么!什么成績都沒做出來!”
“她是不愛評那些虛的!她對地質的了解不比我差!”
“什么獎項都評不出來,還不玩虛的!有功底,什么獎都能評上,有實績就有獎!你要是單論黑不黑,也不見得你有多黑!”
隨著兩個推舉不同人的院士開始吵架,其他人習以為常,對相應看好的人,能爭肯定是要爭。
十幾分鐘后,吵得唾沫飛揚的兩人,也結束對話,大家也相對對兩位候選人了解一些,心中有了決斷。
而接下來隨著一個又一個方向,不同領域的候選人擺在一起評價。
“化學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