懇請批復。。。。。。”
“北面鷹揚府隊正。。。。。。宇文昭!”
整個作戰廳內,鴉雀無聲,只有粗重的呼吸聲,以及瞪大眼睛,滿是無法置信的五六個壯漢!
“不可能!這些突厥兵是如何跑到歷縣的!
他們有什么目的!?”
“這宇文昭竟然以三十人,將百人突厥精銳擊潰,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以新募府兵,正面擊潰突厥精銳,這些突厥狗,都是紙糊的嗎!”
“誰是宇文昭?此人是誰的部將!”
。。。。。。
只是沉寂了片刻,便爆發了激烈的討論,一群校尉、郎將、督軍等高級將領,無不是震撼得面容僵硬。
討論圍繞著兩個問題,一是突厥兵是從哪里冒出來的。二是此番進入大隋腹地的突厥兵到底有多少,目的是什么。
其三,便是這個宇文昭是何方神圣,聽有了解的同僚說,這小子只有十六歲的模樣。
如此年紀,就以三十新募府兵,正面擊潰三倍于己的突厥虜。
要知道突厥精銳,在邊關與邊軍作戰,都能打出一換三的戰績。
北面邊軍一直以來的作戰體系,
都是以防守為主,倚靠河流、艱險、高城抵御突厥兵。
在己方兵力沒有超過對方三倍的情況下,是絕對不會主動出擊的。
現在你突然說,有一個十六歲的小后生,帶著三十個新兵蛋子,騎馬沖了機會,就殺了一百多個突厥兵。
你敢說,誰敢信?
“信上有沒有說,我方傷亡?”
有人似乎想到了什么,急忙詢問。
若是領兵有方,必是用了什么辦法,讓士卒視死如歸,抱著必死的信念,與敵軍廝殺。
這種情況下,一個士卒沖進敵陣,被砍個十幾刀,也不一定會倒下。
只是這樣的戰損一定非常大。
總將領亦是想到了這一層,齊刷刷地看向秦叔寶。
秦叔寶一臉震驚:
“信里邊。。。里邊說,只死了七八個,傷得不少。。。。。。”
“什么七八個,到底是七個還是八個!傷了多少!”
秦叔寶目瞪口呆,反倒是剛剛進來傳信的士卒輕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