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士卒指著遠處被單獨擺放的陌刀長陣,聲音發顫,“聽說一刀下去,人馬俱碎!咱們那破橫刀,砍兩下就得卷刃!”
“這么多好馬……”
一個騎兵什長撫摸著身邊氣喘吁吁、汗津津的本地馬鬃毛,又眼饞地望向那片嘶鳴的契丹馬群,喃喃自語,“要是能騎上那樣的……”
濮州軍原有的裝備與之相比,堪稱寒酸。
士卒多著簡陋的裲襠鎧甚至無甲,兵器多是磨損嚴重的直刃橫刀,弓弩老舊,箭矢匱乏。
戰馬更是稀缺,多為矮小耐勞的本地品種,沖刺力不足。
李燁的目光掠過這些閃閃發光的戰利品,最終停留在那片被驅趕到一起、面如死灰的兩千余名魏博俘虜身上。
附錄:
一、魏博軍馬匹主要產地
本地牧場(河北道南部)
魏博鎮地處華北平原,水草豐茂,具備養馬條件。
《元和郡縣志》載魏州有官營牧場,唐前期屬國家監牧系統。安史之亂后,河北藩鎮割據,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將官牧轉為私用,成為軍馬自給基地。
《新唐書·兵志》:“代宗時,魏博等鎮私蓄戰馬萬計”,印證其本地牧場規模。
貿易與掠奪來源
回紇馬貿易:唐廷長期以絹易回紇馬,部分流入河北。魏博憑借財賦及絲路河北分支(營州—幽州線),間接獲得草原馬種。
契丹、奚族馬匹:魏博與東北游牧民族毗鄰,通過邊境貿易或戰爭擄掠獲取良馬。《舊唐書·田承嗣傳》載其“北結奚虜,市其善馬”。
二、馬匹性能特點
品種與體質
華北馬:以蒙古馬系為基礎,適應溫帶氣候,體型中等(肩高1。3米左右),耐粗飼,抗病力強。
混血優勢:因引入回紇馬(突厥馬系,速度快)及契丹馬(耐力佳),形成“河北駁馬”(見《唐會要·馬》),兼具沖刺力與持久性。
實戰性能
機動性:魏博騎兵以“馳突如風”著稱(《資治通鑒》卷245),印證馬匹短程爆發力強。
負重能力:可負載重甲騎兵(“甲騎具裝”),唐末魏博軍以“長刀大槊”重裝部隊聞名,馬匹承重力優于江南馬種。
適應性:耐華北平原冬季嚴寒與夏季濕熱,適合長期作戰。
對比評估
遜于河隴馬:唐前期最優戰馬來自河西走廊(大宛馬、波斯馬混血),體型更大、速度更快。河北馬因氣候與育馬技術限制,略遜一籌。
優于中原馬:較河南、淮南等農耕區馬匹更健碩,《唐六典·太仆寺》將河北馬列為“第二等”,僅次于隴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