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先生好大的架子。”
李燁的聲音帶著笑意,卻不含半分譏諷,反而有種平輩論交的意味。他緩步走近,目光掃過案上那卷精心標注著魏博、盧龍、宣武等勢力范圍的殘破地圖,心中更是篤定。
羅隱這才抬起頭,枯槁的臉上,那雙細長銳利的眼睛如同鷹隼般射向李燁。
他上下打量了一番李燁的裝束,尤其是那身半舊的皮甲和腰間那柄看似普通卻隱隱透著煞氣的橫刀,眉頭緊鎖:“你是何人?柳府新來的護院頭領?我這里可沒油水給你撈。”
“護院頭領?”李燁莞爾,也不動怒,反而自己拖過一張破舊的胡凳,在羅隱對面大馬金刀地坐下,目光坦蕩地迎上他那審視的目光,“若說守護一城生靈的‘護院’,李某倒也算得上。在下李燁,忝為濮州團練使。”
“團練使?”
羅隱嘴角那抹慣有的譏誚更濃了,他身體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雙手交叉抱在胸前,姿態充滿了審視和疏離,“哦?就是那個殺了劉勛,占了濮州,如今被樂彥禎兩萬大軍和黃巢殘部堵在城里,眼看就要甕中捉鱉的‘李使君’?失敬失敬!不知使君深夜駕臨陋室,是來尋個墊背的,還是想聽幾句臨終的吉利話?”
這話語尖酸刻薄到了極點,字字如刀,直戳李燁的痛處和窘境。
李燁臉上的笑容卻絲毫未減,反而更濃了幾分,他身體微微前傾,眼神銳利如電:“羅先生果然快人快語!李某此來,非為尋墊背,更非求吉利話。而是…”他聲音陡然一沉,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請先生做那破局的執刀人!”
“哦?”羅隱細長的眉毛一挑,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驚異,但語氣依舊冷淡,“使君莫非得了失心瘋?我羅隱一介寒儒,手無縛雞之力,如何替你執刀破局?難道要我憑這三寸不爛之舌,去罵退樂彥禎的兩萬大軍不成?”
附錄:
1。使君:
這個稱謂源自漢代。
“使君”最初是對奉命出使的官員(如刺史)的尊稱。漢代刺史本是中央派往地方監察的使者,后來逐漸演變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到了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使君”成為對州郡最高長官刺史的通用尊稱和雅稱,尤其是在詩歌、書信或非正式場合中非常常用(如“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五代時期“使君”的含義:
基本延續前代用法:在五代十國這個承襲唐制的混亂時期,“使君”一詞最主要、最核心的含義,仍然是指代和尊稱一州(或相當于州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刺史。
多種長官并存:除了刺史,還有防御使、團練使、觀察使等官職也可能負責管理一個州或幾個州的事務。在特定情況下,對這些官員(尤其是當他們實際主政一州時)也可能尊稱為“使君”,但這不如稱刺史為“使君”那么普遍和直接對應。
2。羅隱:
羅隱(833年—910年)
原名羅橫,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陽)人。
唐末五代著名詩人、政治家。才華橫溢,尤擅詩文,以諷刺見長。但性格耿介,言辭犀利,得罪權貴,十次參加進士考試均落第,史稱“十上不第”,憤而改名“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