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全線虧損的黃埔船塢
1975年1月1日,農歷乙卯年十一月十九,星期三。
香港,中環(huán),夏道10號。
和記大廈。
這座嘉立於維港之濱的二十三層的標誌性建筑,此刻門前人頭攢動,氣氛異常熱烈。
新年的陽光灑在光亮的玻璃幕墻上,卻難掩大廈內部經歷的風雨飄搖。
今天是個黃道吉日,陳耀豪特意擇此良辰,正式入駐這座剛剛易主的和記大廈。
維港投資成功收購陷入困境的黃埔船塢及其和記核心資產和記大廈,這一役,被輿論視為“華資收購英資第一槍”,震動香江。
意義非凡的時刻,吸引了全港媒體的自光長槍短炮早已架設完畢,記者們焦灼地守候在門前,只為一睹這位打破英資神話的“陳生”風采,捕捉他的第一句宣言。
陳耀豪深知“悶聲發(fā)大財”的道理,奈何時代洪流裹挾,媒體的熱炒已將他推至風口浪尖。
踏入這扇門了,便意味看正式捲入各方勢力的角力場,再無退路,唯有前行。
“陳生!作為首位收購英資黃埔船塢的華人,您此刻有何感想?”
“陳生!英資財團絕不會善罷甘休,您是否擔心他們的反擊?”
“陳生!黃埔船塢負債纍纍,您將如何化解這個爛攤子?”
“陳生—“
“陳生—
車隊剛一停穩(wěn),陳耀豪推開車門,瞬間便被洶涌的人潮和連珠炮似的提問包圍。
鎂光燈閃爍,幾乎晃得人睜不開眼。
在這決定性的時刻,任何差池都可能引發(fā)連鎖反應。
面對敏感的“華資英資”之爭,陳耀豪略一沉吟,在安保人員艱難維持出的空隙中,朗聲回應:
“各位傳媒朋友,香江乃國際都會,商業(yè)行為本無華資英資之分,皆為促進本埠繁榮。
此次收購黃埔船塢,純粹是維港投資與和記洋行在商言商、友好協(xié)商之成果,旨在盤活資產,
共謀發(fā)展。”
語畢,他不再多言,在保鏢的嚴密護衛(wèi)下,穿過喧鬧的人群,大步流星地邁入和記大廈厚重的大門,將媒體的喧囂隔絕在外。
一樓大廳內,氣氛截然不同,肅穆中帶著一絲緊張的期待。以梁宏為首的一眾黃埔船塢高管早已列隊恭候。
隊伍中,洋面孔與華面孔參半,神情各異。有審視,有疑慮,也有對新生的期盼。
“陳生,歡迎蒞臨和記大廈視察。”梁宏上前一步,恭敬招呼,姿態(tài)放得很低。
“梁助理,今日非為視察。”陳耀豪環(huán)視這氣派卻略顯陳舊的大堂,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是來正式入駐。從今日起,維港投資與黃埔船塢,便以此地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