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新聞發布會進入記者提問環節,現場氣氛依舊熱烈,但問題開始觸及更現實的層面。
一位戴著金絲眼鏡的《經濟日報》記者率先獲得提問機會,他的問題直接而尖銳:
“陳生,非常感謝你們描繪的“北海新城”宏偉藍圖,令人振奮。
但眾所周知,天水圍目前的位置可謂『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交通極為不便,幾乎是一座孤島。
請問魏成公司有何具體計劃,解決未來數萬甚至數十萬居民“出行難”的核心問題?
是否會先行投入巨資修建連接市區的核心交通干線?”
陳耀豪與張光東對視一眼,並未迴避。陳耀豪從容接過話筒:
“這位記者問到了關鍵。交通,無疑是新市鎮發展的生命線。魏成公司的規劃中,交通基建是優先級最高、投入最大的部分。”
他稍作停頓,喝了一水,繼續說道:“首先,我們將立即啟動與港鐵公司的深入磋商,全力推動西鐵線北延段規劃落地,並確保在天水圍核心區域設立大型換乘站。
其次,在鐵路建成前,我們會聯合各大巴士公司,開闢多條直達港島、九龍核心商業區的特快巴士專線,確保居民在起步階段就有可靠的公共運輸工具選擇。
此外,區內將規劃建設完善的道路網絡和大型停車場。請相信,我們絕不會讓『北海新城”的居民成為孤島居民。”
話音剛落,《明報》的一位女記者緊接看舉手提問,問題同樣犀利:
“陳生,除了交通,市政配套設施同樣至關重要。在一個從零開始的新區,如何解決水、電、燃氣、排污這些基礎問題?
更重要的是,學校、醫院、警局、街市(菜市場)這些關乎每日生活的設施,計劃如何落實?
如果這些配套遲遲跟不上,即使樓蓋好了,恐怕也會淪為『睡城』,甚至『鬼城”。
魏成公司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感謝你的提問。這正是華閏公司參與其中的重要意義。基礎設施建設固然投資巨大、周期漫長,但絕非無解。
我們已初步與相關的市政公用事業機構進行了接觸,就供水、供電、供氣及污水處理等達成了合作意向,將同步規劃、同步建設。”
“至於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我們一方面會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爭取將“北海新城』”的配套納入政府的整體規劃。
另一方面,魏成公司也會主動承擔部分社會責任,例如無償提供土地用於建設公立學校、社區健康中心等,並邀請知名的辦學機構、醫療集團入駐。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功能齊全、自給自足、充滿活力的完整社區,而不僅僅是一個睡覺的地方。”
“同時,請各位媒體和市民監督,魏成公司的承諾,絕不是空頭支票。我們會定期向社會公布各項配套工程的進度。
北海新城』的成功,依賴於住宅本身,更依賴於其背后強大的生命支持系統。我們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也有充分的準備和決心。”
儘管記者們的問題尖銳且現實,但陳耀豪與張光東準備充分、邏輯清晰的回應,有效化解了現場的質疑氣氛,反而進一步向市場傳遞了魏成公司並非紙上談兵,而是有著詳實規劃和執行力的強大信號。
發布會尚未結束,場外金融市場的反應已然迅速且熱烈。
和記黃埔的股價應聲強勢上漲,成交量急劇放大,充分顯示了市場對這強強聯合的“北海新城”計劃投下的巨大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