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她模仿著在超市書籍區看來的模糊知識,用厚紙板卷了個簡易的“照蛋器”。
這其實就是個一頭開小孔、一頭蒙上薄布的紙筒。
在傍晚時分,借著灶膛微弱的光線,裝模作樣地給雞蛋體檢,煞有介事地告訴王秀英哪些是好蛋,哪些可能不行。
王秀英將信將疑,但鑒于祖傳醫書之前的戰績,她還是選擇相信黃小麥。
她把那些被判了死刑的蛋拿出來自家吃掉,只留下好蛋給抱窩的母雞和準備孵小雞的大公雞。
接下來的日子,黃小麥更是盡職盡責。
她指揮著她媽馬桂枝給抱窩的母雞準備了更干凈舒適的窩。
偷偷在飲水里加了極微量的維生素,還根據書上記載,提醒家人保持雞窩附近的安靜。
這一切,李青青都冷眼旁觀著。
偶爾在王秀英或馬桂芝對黃小麥的講究表示不解時,會淡淡地插一句:“書上既然寫了,總有點道理,試試也無妨。”
她的話不多,卻往往能打消王秀英的疑慮,讓黃小麥的科學措施得以順利進行。
時間一天天過去,抱窩的母雞盡職地趴在蛋上。
黃小麥心里也捏著一把汗,這畢竟是她第一次嘗試。
雖然利用了現代知識挑選了最優種蛋,但具體孵化過程還是依賴于母雞本身和這個時代的環境。
大約過了二十天,一天清晨,雞窩里傳來了細微的“啾啾”聲。
黃小麥第一個沖過去,小心翼翼地將母雞挪開一點,只見幾只濕漉漉、毛茸茸的小腦袋正努力地從蛋殼里鉆出來!
“出來了!小雞孵出來了!”黃小麥驚喜地叫道。
全家人都被吸引了過來。
王秀英看著那七八只活力十足、明顯比以往自家孵的小雞更健壯的小生命,臉上笑開了花,連聲道:“好好好!這書上的法子真管用!成活率這么高!”
黃老栓也蹲在雞窩邊,看著嘰嘰喳喳的小雞,黝黑的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意。
黃偉軍看著小雞,眼神復雜,既有些羨慕這技術帶來的成果,又心有余悸不敢再動歪心思。
李青青站在人群后,看著黃小麥那帶著真正喜悅和一絲疲憊的側臉,目光微動。
這個侄女,似乎總能在絕境中,找到一絲縫隙,撬開一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