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的深加工暫時不能碰,那就在源頭上下功夫。
提高產量,哪怕單價低,總量上去了,收入也能增加一點。
而且,這屬于正當的家庭副業范疇,只要不過分顯眼,風險相對較小。
提高產量,無非是讓現有的雞多下蛋,或者增加雞的數量。
前者有極限,后者……孵小雞!
這個念頭一冒出來,黃小麥就意識到,這或許是條既能擴大生產,又相對安全的路子。
家里有抱窩的老母雞,有“老神仙”暗中“優化”過的種蛋,她可以從超市挑選品質最好的雞蛋偷梁換柱,成功率應該不低。
只要小雞能孵出來,雞群規模擴大,就算按供銷社的低價,總收入也能提升。
但這需要技術,或者說,需要一個能讓這技術合理化的說法。
那本祖傳醫書已經快被用爛了,再拿出來恐怕會引起更深懷疑,尤其是李青青已經知曉內情。
她想到了李青青。
那個攤牌的夜晚后,兩人形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李青青不再用探究的目光緊盯她。
這天傍晚,黃小麥趁著喂雞的功夫,狀似無意地蹲在正在收衣服的李青青旁邊,低聲說:“小嬸,咱家那只蘆花雞老是賴窩,我想試試讓它孵小雞。”
李青青動作沒停,語氣平淡:“孵小雞是看天吃飯的事,成不成難說。”
“我……我好像記得,那本書上說過,怎么挑種蛋,怎么照蛋,能提高點成算……”
黃小麥小心翼翼地試探,沒再提老神仙,只模糊地指向那本書。
李青青疊衣服的手微微一頓,側頭看了她一眼,目光深邃:“書上說的,未必都準。就算準,也得看人怎么做。”
她頓了頓,聲音壓得更低,“動靜別太大,成敗別太扎眼。”
這話聽著是提醒,卻帶著一絲默許。
黃小麥心里有了底。
李青青不反對,甚至暗示她可以嘗試,但要求控制影響。
有了這份無聲的同盟與默許,黃小麥開始了她的科學孵雞計劃。
她先是“精心”挑選了十個個頭均勻、蛋殼致密的“種蛋”,自然是超市出品。
用這些替換了王秀英準備讓抱窩母雞孵的普通雞蛋。
然后,她模仿著在超市書籍區看來的模糊知識,用厚紙板卷了個簡易的“照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