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三事,皆賴允昭之力,備銘感五內!”
張昀仍感有些頭暈,只能倚榻拱手,“使君和關將軍于我有活命大恩,昀所為不過順手之勞,豈敢當此……”
“非也!”
劉備目光灼灼,言辭懇切,“于允昭來說或許是舉手之勞,對備而言,卻如撥云霧而見青天!還請受我一拜!”
言罷,直接對著榻上的張昀深深一揖!
張昀心頭震動,顧不得眩暈,慌忙來到榻邊探身欲扶:“使君萬萬不可!”
然而劉備的手臂沉如磐石,他想要攙扶,卻沒扶動。
劉備一揖之后,順勢坐到榻邊,握住張昀胳膊,語調深沉地說道:
“自董卓亂政以來,備目睹朝綱崩催,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實覺心膽俱裂!備雖有濟世之志,卻實無經綸之策。若能得允昭開備愚魯,實為萬幸!”
這是招攬我了?
張昀頭腦昏沉,下意識說道:
“小子才疏學淺,實在難擔此重任!”
“允昭過謙了!”
劉備緊握其臂,目光如炬。
“你我雖相逢日淺,然備深知允昭身負經世奇才!萬望莫棄備魯鈍,鼎力相助!”
劉備在這個時候,如此鄭重地招攬張昀,絕非心血來潮。
在他看來,張昀洞察先機、運籌帷幄的本事,已經過了呂布入兗州、陶謙讓徐州兩次驗證。更有田豫、趙云所述其在軍略上的獻策之功。
再者,關羽救命之恩在前,張昀屢次相助在后,尤其是入徐州前夜那一番對局勢的剖析,足見雙方情義非淺,此人絕不是薄情寡義之徒。
其三,縱然婉拒陶謙所托州牧印信,這半月來,徐州各方勢力糾纏之局已讓他心力交瘁。不論他最后接不接徐州牧,都亟需一位能辨明時勢、理清利害的臂助。
更深一層,他敏銳意識到張昀(邊敬)全族被曹操所殺,可謂身世飄零。這樣的人一旦歸心,身后沒有家世牽絆,必可引為心腹股肱。
“這……”
雖然張昀確實是計劃投效劉備,但此刻卻為這極高的期許而生出幾分不安。
他對自身的斤兩很有自知之明,和丞相比起來肯定不是一個級別的選手。
劉備見張昀遲疑,語氣猶疑地問道:“允昭……莫非已心有他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