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廣陵郡內聲名日隆,本地士人也是聞風而動,陸續前來投效。
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就是來自廣陵郡東陽縣的陳矯、陳季弼!
陳矯的歸附,背后還有一段插曲。
他本來就在張昀給劉備提供的“人才庫”里邊。但在劉備拜訪其師鄭玄的時候,陳矯正好因私事歸鄉,兩人就此失之交臂。
當日鄭玄在推薦了孫乾之后,見劉備還多次提及陳矯,便著手寫了一封書信,托劉備到廣陵后轉交給自己的愛徒。
而劉備在抵達廣陵后不久,便讓與陳矯有著同窗之誼的孫乾,帶著這封書信趕赴了東陽。
孫、陳兩人本就相熟,又有老師的書信引薦,在進行了一番深談之后,孫乾終于不負所托,成功將陳矯招攬至劉備帳下。
這位陳季弼雖然在《三國演義》里名聲不顯,但在史書上可不是個簡單的角色!
在歷史上,他在陳登成為廣陵太守后,被征辟為了功曹。曾受命赴許都觀察時局,歸來后,他直言陳登為人有些驕傲自大,而陳登則以自己敬重陳元方、華歆、劉備等人自辯,二人并未因此生出嫌隙,反而相知更深。
建安五年,孫權攻匡奇城,陳登遣陳矯赴許昌向曹操求援。陳矯面對曹操時不卑不亢,直言道:
“廣陵雖小,卻是形要之地,若蒙救援,使為揚(州)北藩,則權(孫權)謀必沮。”
“此舉既能彰顯曹公仁德,又能樹立威望,使未附者望風歸附啊!”
曹操被其智略打動,納其諫言出兵,助陳登大破吳軍。事后曹操欲留陳矯于許都,被其以“奉命求援,不可忘忠義”為由婉拒。
陳登病逝后,陳矯正式歸附曹操。歷任司空掾屬、相縣令、征南長史等職。
在魏郡太守任上,他發現獄中積壓囚犯千余人,甚至有人被囚禁數年未決。
陳矯以“周有三典,漢約三章”為據,親審案卷,迅速裁決,使冤屈者得以昭雪,社會秩序大為改善。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于洛陽,群臣因曹丕繼位需等漢獻帝詔命而猶豫不決。
陳矯當機立斷,力排眾議道:“王薨于外,天下惶懼,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遠近之望。”(大王在外駕崩,天下惶懼,太子應立即即位以安人心。若遷延不決,恐生變故。)
他假傳卞皇后詔令,為曹丕舉行了即位儀式,并且大赦天下。曹丕事后稱贊其:“臨大節,明略過人,信一時之俊杰!”
曹丕稱帝后,陳矯歷任吏部尚書、尚書令,封高陵亭侯。
作為尚書令,他相當于曹魏的宰相。執掌中樞期間,他選賢任能,不徇私情。曾拒絕同鄉好友薛夏的請托,直言“君才非百里也”。
魏明帝曹叡繼位后,陳矯進爵東鄉侯,升任侍中、光祿大夫。
有一次曹叡突然駕臨尚書臺欲查閱文書,陳矯跪諫:“此臣職分,非陛下所宜親臨。若臣不稱職,請即黜退。”
曹叡深感慚愧,回宮后贊嘆其“剛直不可奪”。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他“明練官事,強識博聞,策謀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