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篾匠一一點頭應承,然后又喚來了兩個幫手。三人按著張昀的要求,邊做邊改,反復調整。
忙碌到了未時(下午一點),一張直徑近六尺(兩米左右)的硬竹大網終告完成。
這張網由堅韌的竹片縱橫交錯成拱形網面,交叉處皆嵌有竹子劈壞形成的尖銳竹刺,同時在邊緣預留了孔洞。
張昀審視良久,一時半會也想不出有什么問題了,便說道:“就照此樣,先做十張,配上浮筒石簍,明日一早我便要用!”
雖然他要的急,但是錢也使得足,眾多篾匠通宵達旦,終于趕在黎明之前做好了。
次日拂曉,江霧未散。
張昀率人扛著十張新制的竹罾,重返邗溝入江口。
兵卒和漁戶按他的指示,在罾底的石簍中填上石頭,將巨網沉入水中,網面斜向上,倒刺森然,正對漲潮時魚群涌來的方向。
事情都做完了,眾人便在岸邊靜候。
晨曦初露,不遠處的碼頭市集逐漸熱鬧起來。
張昀憑欄遠眺對岸,只覺一片煙波浩渺,江面遼闊遠超后世所見。
他不禁心生感慨。
這才叫長江天塹啊!
如此遼闊的江面,寬度估計得有二三十里,或者更寬?
就算是有船,想要劃過江面只怕也需要不短的時間。
臨近中午,潮水漸退,張昀下令收網。
眾人合力將沉入水中的竹罾一一拉起,陳到見到網中的情景,難掩興奮:“允昭先生,成了!”
張昀也是面露喜色,搖著羽扇上前檢視。只見每張罾中少則七八條、多則十數條江魚在掙扎亂跳。
雖然不少網上的竹片,因水流和魚群的沖擊有所崩壞,且有一張竹網因固定不牢被沖走,但此次的收獲依舊驚人——九網共得魚獲四百余斤!
“九張漁網四百斤,九十張就是四千斤!這還僅是半日漲潮所獲,待退潮時再下一次,一日豈非就能得八千斤漁獲?”
張昀越算越興奮。因為他深知這種竹制漁網還有很大的改進余地。
比如應該如何加固結構以抵抗江流和魚群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