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劉備,神色倒是溫和如初。
在他看來,張昀舉止雖有突兀,但觀其言、察其色,只道是少年人死里逃生后,驟見救命恩人,胸中激蕩難以自持的真情流露。反倒覺得此少年重情重義,赤子心性,在心中憑空添了幾分好感。
張昀順勢被關羽扶起,目光轉而落到劉備身上,卻沒有再跪,而是躬身行禮道:
“使君高義,海內揚名!平黃巾,討董卓,義救孔北海,樁樁件件,皆顯英雄本色!某常恨自己年少,未能親身領略使君風采,今日僥幸得見,只覺……恨晚啊!”
張昀這番話倒也不是刻意恭維。
后世有一段時期,熱衷于給曹操翻案,各種說法都冒出來了。比如“可愛的奸雄”、“真小人好過偽君子”之類的。
擁曹自然需要貶劉。
“真小人”是曹操,那“偽君子”只能是劉備了。
然后劉備“虛偽”、“沒本事只會哭”的論調鋪天蓋地。
張昀年輕的時候也這么覺得,只是在社會上混的越久,才越能體會到劉備的可貴——沒錯,這個張昀并不是大學剛畢業的張昀,而是年過三十才穿越過來的。
曹操唯才是舉、雄才大略,自是不假。
可他屠城的暴行,也同樣真得不能再真。
甚至放眼漢末亂世,有名有姓的軍閥,誰家刀下不曾沾染無辜百姓的血?
唯有被罵成“偽君子”的劉備,是真的一次城都沒屠過。
即便未曾親歷徐州慘禍,張昀捫心自問,自己八成還是會選擇劉備。
這世道人命賤如草,但劉備卻能說出“舉大事者,必以民為本”,然后自己帶著兵馬幫百姓殿后,而不是反過來。
三國里最大的成功者或許是曹操。
但讓這段亂世,在眾多王朝末世的劇本中脫穎而出的人,卻是劉備。
他所展現出的道德和仁義,把這段歷史的格調拔高到了另一個層次。
后世無數文藝作品中的主角,都或多或少借用過劉備的模版,可沒有一個能達到他的高度。
這也導致這些作品中白蓮花泛濫,“慈愛”、“仁義”這些優秀品質,在那些腦殘圣母的演繹下,反倒成了缺陷和“豬隊友”的特質。
就像后世的“老實人”成了貶義詞一樣。
很少有人想過,劉備的仁義不是憑空來的。他為了守住這份底線,放棄過多少能一飛沖天的機會?
在無數個可以“隨波逐流”的十字路口,他沒有選擇和其他的軍閥一樣去收割百姓,還給自己找什么借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