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對張昀鼓搗的這個《劉使君勸兵令》大贊了一番后,當即便予以通過。
他喚來麾下書佐,命其火速謄抄多份,送入關羽和趙云的軍中。并傳令即刻將此《勸兵令》,納入到操演前的誦習環節中。
同時還特別囑咐,要給射陽的田豫和張飛那邊也送去幾份。
張昀倒是不覺得區區一個《勸兵令》,就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不過潛移默化之下、積時累月之中,多少應該會有點效果。
目送那位和自己年紀相仿的書佐領命離去,張昀轉向劉備說道:
“主公,您曾言孝起自平原之時便追隨左右,至今已歷數載。而目下廣陵郡府職缺甚多,何不外放孝起為任,以展其才?”
劉備輕嘆道:“孝起與憲和情誼甚篤。憲和肩負使節,南北奔波,常欲攜其同行。然孝起秉性忠純剛直,猶顯少銳,吾恐其于縱橫捭闔間吃虧受損。”
他微微頓了一下,接著說道:“加之……我也習慣了孝起在近前輔佐,故遷延未授外職。”
簡雍如今乃是以從事中郎的職銜,總攝外交邦聘諸務,自然也有辟舉掾屬的權利。
張昀懇切地說道:“主公既愛其才,嘉其品行,則更應使之早日歷練于外!如此方能增長見識才干,他日也可托付更重之責!”
劉備思索片刻,點頭說道:“允昭此言……不無道理。我自當慎思之。”
他們倆嘴里的“孝起”,就是成都武侯祠文臣廊中,塑像位列第八,與龐統、費祎等名臣同享祭祀的陳震、陳孝起。
便如剛才張昀所說,這位陳孝起自少時便跟隨劉備,一生以忠誠篤實、長于外交聞名。
建安十四(209年)年劉備領荊州牧時,任命他為從事,督察諸郡事務;入蜀后,他歷任汶山、犍為太守,在民族雜居的邊郡治政有方;建興三年(225年),他入朝任尚書,正式進入蜀漢中樞;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北伐時,他升任尚書令,成為了蜀漢的核心重臣。
陳震最為人所熟知的經歷,就是在建興七年(229年)他出使東吳,與孫權升壇歃血為盟,劃定了兩方“共討曹魏”時的勢力范圍,為諸葛亮北伐解除了東顧之憂。
諸葛亮在給兄長的信中贊他“忠純之性,老而益篤”。
而他早年時提醒諸葛亮“正方(李嚴)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的識人之明,還衍生出了“腹中鱗甲”,這一形容人心機深沉的成語。
陳震的識人之明與直言不諱,讓他成為了蜀漢政壇中的一股清流。
《三國志》評曰:“陳震忠恪,老而益篤。”
《勸兵令》一經頒布,就贏得了軍中諸位將領的一致好評。
在三日后的軍議上,就提到了《勸兵令》已在各營中推行的議題。
關羽率先捋髯贊道:“此令所述的‘忠漢室、明志向’,確實直擊要害!可使士卒不再渾渾噩噩,知曉為何而戰。臨敵之際,更易激發血性!”
接著他又稱贊了“莫說謊、守本分”的內容。認為可以抑制軍中“虛報戰功、茍且舞弊”的風氣。行伍之間風清氣正,戰斗力自然會有所提升。
最后他則提到了“軍械常擦拭,操演要盡心”的勸誡,直言“軍容整肅為士氣之本”、“此規可令士卒養成謹嚴之風”,從而在戰時做到“令如臂使,行若風雷”。
趙云也是點頭附和道:“其中多處言及‘待民如手足’、‘糧餉靠民耕’,可令士卒理解‘兵民一體、休戚與共’的道理,從而減少搶掠財貨、淫辱女眷的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