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到走后,張昀獨自一人坐于院中石凳上,拿起桌上的枯枝,在地上勾畫了起來。
他先琢磨著用長竹竿橫跨河岸,將帶長桿的竹簍固定在上邊。但很快就又否定了這個想法,不但笨重累贅,而且阻塞了水道,肯定不行。
接著他又想到,這竹子中空,本就能浮于水面,著實沒必要架在岸上,直接截短一些扔進水里不就得了?
隨后他的思路一轉:這既然都已經扔水里了,不如干脆點,直接都鋸斷得了。做成一個個的浮筒,豈不是更靈活?
隨著他的想法,地上的圖形也在不斷變化。
一個代表浮筒的圓圈,一根豎線代表連接桿,連向下方的竹簍。
張昀凝視著這根代表連接桿的豎線,若有所思。他在旁邊又畫了幾個相同的結構,緩緩用橫線將它們串聯起來……
這下他終于知道問題出在哪了。
自己為啥要糾結竹簍呢?
不用漁網,是因為麻繩做的漁網容易被水泡壞。那我直接用竹子編一張漁網不就行了?!
恰在此時,豆娘抱著新買來的羽扇匆匆歸來。張昀隨手抄起一把,就急匆匆地出門了。
羽扇入手,步履生風,連思路也跟著通暢了幾分。
他找到了前兩日已經熟識的李姓篾匠,一邊比劃一邊描述著自己所需之物,末了問道:“此物可能做出來?”
李篾匠聽罷,呵呵一笑:“張郎君,依您說的,不就是大一點的‘罾’嗎?”
“啥玩意?罾?”
張昀都不知道這個字應該怎么寫。
李篾匠轉身徑直從屋內取出一物交到了張昀手上,說道:“這便是‘罾’,多用在淺水撈取蝦蟹。”
張昀仔細看了看這個直徑約三尺(一米左右),形如巨勺、網眼細密的竹制抄網,貌似確實跟自己的構想有幾分相似。
“形制確實有些相近,但還需加以改動。”他掂量著手中的罾,繼續說道:
“其一,此物太小,至少還要加大一倍;其二,這些網眼也要加大,嗯……就放大到一拳寬吧。”
他搖動著手中的羽扇,越說越流暢:“其三,網面上需加裝竹刺;其四,頂部需固定浮筒;其五,底部要預設系石孔槽。”
李篾匠一一點頭應承,然后又喚來了兩個幫手。三人按著張昀的要求,邊做邊改,反復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