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語氣中帶著幾分鄭重道:“允恪既然肯將此等消息告知,不知又能否為吾等解惑,其中緣由究竟為何?”
話語中已是帶著“請教”的意味。
張昀聞聲,立刻離席,對著劉備深深一揖,“人皆言玄德公有長者之風,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這其實是當今士人慣用的起手式。
未正式入仕(投效認主)前,得先把架子端起來,所謂名士風范“君擇臣,臣亦擇君”。
即使面對諸侯,也要立住自己的風骨。
你有疑問可以,但需要“請教”,而不是以上位者的姿態下命令。
不過若已投效認主,自當恭謹有加、知無不言,無需再借助這種拉扯彰顯自身價值。
簡雍就比較懂行,見此情景,就清楚這位“邊敬”接下來要放大招了。
要知道,擺這種架子是有代價的,要么是一鳴驚人,要么是自尋死路。
若調子起得太高,說出來卻是些無關緊要的片湯話,必然會落個“言過其實”、“好為大言”的名聲,往后再想憑借嘴皮子吃飯,可就難嘍。
“還請試言高論。”劉備拱手回禮,態度懇切,并未因對方年輕就有所輕慢。
張昀這才緩緩開口。
要說這曹操自從討董之后,可謂是損兵折將。后來勉力重組兵勢后,便依附于袁紹,屯兵于黃河北岸的東郡。
后來青州黃巾入寇兗州,時任兗州刺史的劉岱不聽勸阻,執意出城迎戰,結果兵敗身死,兗州至此群龍無首。
當時陳宮便與鮑信從中牽線,說服兗州群雄迎曹操入主兗州。
說白了,就是看中曹操比較能打,想讓他頂在前邊,抵擋黃巾軍的鋒芒。
曹操起初也確實是玩命打了不少硬仗,有勝有敗,連自己的伯樂鮑信都戰死了。
鮑信之死對曹操觸動很大,他感覺這么打下去也不是個事兒。而且他發現這一波黃巾之中,有不少是濟南一帶的百姓。
曹操年輕時曾擔任過濟南相。
那時的他一心為公,不但整治了當地泛濫的淫祀,還不怕得罪人,嚴懲了不少為非作歹的權貴。在濟南任上干的政績斐然,無愧“治世之能臣”的評斷。
進而也導致他在整個青州的名聲都不錯,類似于“濟南那邊有個姓曹的青天大老爺”這種。
靠著這份早年積累的聲望,曹操改變了策略,邊打邊談,剿撫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