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坪上密密麻麻站滿了人,有穿粗布短打的樵夫,有佩劍的俠女,連少林的玄慈方丈都脫了袈裟,拎著個陶碗擠在最前頭。
正中央的石案前,笑掌柜舉著把銅錘,腳下堆著個雕滿云紋的木匣。
他鬢角的白發被風吹得亂翹,卻笑得像個孩子:我笑某家傳三代的秘方鎖匣,今天砸了!錘子落下的瞬間,木匣地裂開,里面掉出幾卷泛黃的紙頁——是他壓箱底的鹵味方子。
人群炸了鍋。
我看見個穿靛藍圍裙的老廚子抹著眼淚沖上去,從懷里掏出個油布包:我家的胡辣湯口訣,也獻了!接著是個扎羊角辮的小廚娘舉著本繡花鳥的菜譜:我阿爹的桂花釀方子,給共治食譜!
這是。。。我喉嚨發緊。
你昏迷那晚,春廚子留了塊石碑。趙敏在我耳邊說,上面刻著滋味無門,人心是灶她指向山腳下,不知何時排起了長隊,每個提著食盒的人都自覺把菜譜往案上送,現在《共治食譜》的竹簡,已經堆了半人高。
遠處突然飄來段清越的琴聲,像是用斷了弦的琴撥出來的,卻清冽得能穿透山風。是斷弦師太。小昭瞇眼望向西邊,他在敦煌聽到消息,連夜趕制了《新生調》。我順著她的目光看,只見山腳下的驛道上,每座驛站的燈籠都亮了,從昆侖一直延伸到看不見的遠方,像條綴滿星火的河。
張教主!
一聲喊從人堆里炸出來。
我抬頭,見個穿青布短打的少年擠開人群,胸前別著快腿幫的飛鴿徽章,跑得額頭冒汗:報告!他舉著個銅喇叭,聲音震得山響,下一單已接——目的地少林寺,貨物春餅十筐、心燈三百!
人群哄笑起來。
我望著那少年泛紅的耳尖,想起自己當年送外賣時,也是這樣跑得上氣不接下氣。春餅?我故意板起臉,少林寺的大和尚可不愛吃甜的。
加了素火腿!少年急得直搓手,是普度大師托人帶的口信,說要給羅漢堂的小沙彌當點心!
那配送費。。。我看向趙敏,她正歪頭笑,眼尾上挑,得算雙倍。
成交!少年舉著喇叭蹦起來,驚得旁邊的鴿子撲棱棱亂飛。
人群漸漸散了,有人去幫著整理菜譜,有人圍著火堆煮新得的湯方。
我拄著根不知誰遞來的木杖,慢慢走到崖邊。
夕陽把影子拉得老長,風里飄著各種香氣:羊肉湯的膻、桂花釀的甜、胡辣湯的辛,混在一起竟比任何珍饈都好聞。
掌心突然發燙。
我攤開手,心燈令上的豎瞳微微閃爍,體內的金蓮紋路跟著流轉起來。
這感覺和從前不同,不再是磅礴的內力橫沖直撞,倒像。。。有人隔著千里之外,輕輕握了握我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