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鐵馬?在鐵路上跑?日行千里?”田中善次和周圍聚攏過來的村民都瞪大了眼睛,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這完全超出了他們的理解范圍。鐵那么重,怎么能讓馬馱著跑那么快?還是鐵做的馬?
不久之后,真正的施工開始了。大量的勞工(其中不少是服苦役的戰俘)在明軍工兵的指揮下,開始平整土地,鋪設碎石路基,然后,人們看到了那一根根沉重、黝黑的鋼軌被抬上來,用特制的扣件固定在枕木上。
“天照大神啊……真的是用鐵鋪路……”
“這得用多少鐵啊?大明真是太富有了!”
“用鐵鋪路,讓鐵馬跑……這能成嗎?”
質疑、驚嘆、好奇,種種情緒在民眾中彌漫。而當第一批“水泥”被運到工地,用水攪拌成灰色的泥漿,澆筑成平整光滑、堅硬如石的路面時,再次引起了轟動。
“這泥巴……怎么干了以后比石頭還硬?”
“聽說叫‘水泥’,和水一和,想做成什么樣子就做成什么樣子,干了就跟巖石一樣!”
“明人的手藝,簡直是鬼斧神工……”
這種新修的“水泥路”主要連接棱堡、兵站和主要城鎮,路面寬闊平整,下雨天也不再泥濘不堪,大大方便了明軍部隊的調動和物資運輸。民眾雖然被禁止在主要軍道上長時間逗留,但他們從遠處能看到,明軍的騎兵和馬車在這種路上行進的速度,遠比在以前的土路上快得多。
鐵路的修建進度相對慢一些,但當第一段實驗性的鐵軌在博多港區附近鋪設完成,并且一臺小型蒸汽機牽引著幾節滿載煤炭的平板車,發出“哐哧哐哧”的巨響,冒著濃煙白汽,緩緩移動起來時,圍觀的人群(被士兵隔離在安全距離外)爆發出了巨大的驚呼聲。
“動了!動了!真的動了!”
“不用馬拉!自己會走!”
“還冒著煙,叫著響……果然是鐵馬!神跡啊!”
孩童們興奮地沿著路基奔跑,試圖跟上“鐵馬”的速度;老人們則喃喃祈禱,不知這是福是禍。這種前所未有的交通工具和道路,以一種直觀而震撼的方式,向本地民眾展示了帝國遠超他們想象的科技與力量,既帶來了恐懼,也催生了強烈的好奇和對未來的模糊憧憬。
然而,帝國的智慧并不僅僅依賴于刀劍、堡壘與奇技。在軍事高壓與工程奇跡的另一面,一場更為深刻、旨在從根本上改造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文明浸潤工程,正以西海省(九州)為試驗區,悄然展開,并已初見成效。
大明統治之初,西海省的普通民眾,內心充滿了恐懼、迷茫甚至敵意。戰爭帶來的創傷尚未愈合,陌生的征服者、嚴苛的軍管、陌生的語言和文化,都讓他們無所適從。對于突然涌入的“天朝”官員、僧侶、儒生,以及他們帶來的種種“新政”,大多數人持謹慎的觀望態度,甚至暗藏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