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族商議過后,當即決定家家戶戶試種一季,去年家家戶戶大豐收,終于能吃飽肚子,各個滿面紅光。
原本想著今年全部換成種土芋,全族就齊齊蹲了大牢。
陳硯是想用土芋來保全族的命,永安帝將徐鴻漸的證據交給他后,他干脆將事情全推到徐鴻漸和高堅身上,全族都無罪了,自是不用再保命。
不過讓陳老虎的信已經帶回去,這會兒土芋應該已經到了楊彰手里,不日就該到京城了。
不如在此時告知永安帝,一來給自己表表功,二來也是賣給焦志行一個大人情。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阻斷徐鴻漸的歸來之路。
他拼了命才將徐鴻漸給拉下來,若是徐鴻漸輕易就回來了,他那一撞就太虧了。
永安帝心中大駭。
陳硯能對糧食畝產了如指掌,必定知曉畝產十五六石的主糧意味著什么。
“陳愛卿如何得知此主糧?”
陳硯道:“下官雙親皆是農戶,偶遇西域商人售賣新糧種,說是此作物極高產,臣的父親便買了些回來試種了幾塊地,待到收獲時節,所收糧食乃是其他糧食的好幾倍,臣的父親欣喜之余,勸說同族人一同耕種,大家收獲雖有多有少,然大多在十五六石,高的可達十七石。”
這個時候農家子的出身就很好用。
農戶發現產量高的糧種這等事是極常見的。
戶部雖管有專門管理農作物耕種的下屬衙門,從未真有人去改良種子。
雖是清水衙門,好歹也是官,是讀圣賢書考了科舉才入朝的人。
指望這等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讀書人去研發高產糧種,倒不如多派一些人去鄉間多走訪,保不齊就找到哪位莊家老把式多年留種養出了好種子。
將良種的發現推到一個農戶身上,可信度是極高的。
按照陳硯前世的了解,土芋的畝產絕不止這么些,受限于種植技術以及氣候土地等因素,若往后推廣開,必然會得到改進,到時候產量應該更高。
不過如今這等產量已經足夠震撼人,并不需他說得更高,否則以后若沒達到,會損耗天子對他的信任。
陳硯自以為自己考慮得極周到,殊不知百密必有一疏。
卻見原本極震驚的永安帝很快平靜下來,語氣頗意味深長:“去年陳愛卿就提出和,口中有糧方才能安穩,看來早就已經知曉這糧食高產,就不知為何今日才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