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氣氛加上皇帝的態度,杞國夫人喪事就此拍定,由零陵縣主執魂帛主祭禮之事,昌化王府首開新舉,堪為天下表率。
至于出家入道之事,再無任何人提起。
第八十一章梓瑕
國逢喜事,就連照射在大明宮的日光都仿佛更燦亮了幾分。
皇帝、皇后、太子這天底下最尊貴的一家子,共同回到溫室殿,都是喜上眉梢。
帝后談了些獻虜日的排布,想起戰亂以來的日子,都是恍如隔世。
“對了,零陵縣主為母親執魂帛發引之事,皇后便讓內宮局與太常寺協同前往,與昌化王府詳細確定一下喪儀流程。畢竟女子主喪尚屬首例,后日杞國夫人喪禮,務必別出岔子。”
皇后點頭應了,又想起一事,輕聲問:“陛下在紫宸殿上,為何在看了捷報之后,便應允了零陵縣主之事?”
皇帝沒有回答,只示意太子近前,將袖中捷報取出,置于案上。
“今日這份捷報,皇后,你與太子看看最后這一段。”
捷報為厚厚的麻紙折頁,太子將其翻轉至最后,果然看見最后有幾行小字,比之前的內容略有不同,顯然是寫完之后,臨時另行添附。
“又:將士誓掃亂軍,捐軀者眾,邊關諸鎮多有男丁赴難、婦孺守家之勢。現軍中多有女眷來尋骨殖,冀引魂歸家,但因軍紀俗禮不允婦人主喪,難領尸骨,唯有埋尸荒野。軍中雖悍不畏死者,亦因身后之事而心冷,畏戰之心難免漸長。故此軍中多亟待妻女扶棺主喪,望朝廷斟酌此事,降旨改開風氣,或能慰將士在天之靈,以壯軍中士氣。”
太子默然望著這幾行草草而就卻意味深長的字句,怔怔出神。
而皇后則低聲道:“藩鎮與軍中向來不太持禮,而戰亂如梳篦,四方皆在混亂中,家中還能留存男丁持喪的,怕是十無二三。如今臨淮王既特地提起此事,想來邊關乃至民間已有此跡象了。”
皇帝道:“既已至此,首開天下風氣之先,如何能讓藩鎮臣屬來開創?”
由朝廷來擇取一個合適的人來任此事,顯然比讓邊關民間來更合適,更可作為表率,迅速令天下知悉效仿,推行此舉。
而由滿門忠烈、孤孑一身的零陵縣主為首,自是天時地利,最佳人選。
太子望著臨淮王在大捷奏報后臨時添的這幾行字,忽然想起亂軍之中,千燈去朔方軍大營中勸自己隨臨淮王入主大明宮的那一刻。
在那間不容發的戰局之中,臨淮王停留在她的身旁,為她詳細講解了弓箭弦墊和兇手的詳細特征。
就如此時的捷報結尾,他額外添上的幾句話,漫不經心或者另有用意,卻替千燈鋪平了道路,送她踏上自己要去往的方向。
他緩緩合上手中奏報,鄭重道:“父皇圣明。兒臣與母后在薦福寺聽零陵縣主詳細講述她府中慘案,確因定襄夫人當年遭遇洗女而起,此事流患無窮,令人嘆惋。若皇家能施恩首肯,零陵作為表率,先從喪儀起,改換邊關及軍中習氣,民間效仿,漸而沿襲,相信對洗女溺嬰之習氣,必有清掃之功。”
皇帝頷首贊成:“如此,你便替朕擬旨,允了臨淮王之請,軍中犧牲將士,可由母親妻女至軍中領尸發喪,撫恤亦可等同。”
皇后亦鄭重應諾道:“零陵縣主為母執魂帛、持喪禮之事,臣妾定當令內宮局與禮部、太常寺協辦,務求完美。此事不僅要辦,而且還要辦得盡善盡美,堪為楷模!”
有了朝廷支持,昌化王府喪事一應流程進行無比順利。禮部與內宮局的人悉心安排,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只是,定襄夫人東窗事發,自裁身亡,楊葭沚雖未曾怪罪千燈,終究還是不能再借宿王府之中。
而黃家二老知曉太后、皇后親口贊許他家孫女的事,又見孩子出生后孫子黃彥身體大好,在家飽飽地吃了飯后就嚷著要妹妹,于是立即上門來接孫女,對著楊葭沚又是賠禮道歉,又是拉著黃彥求她回家團聚,總算是將楊葭沚并王府的乳母和嬤嬤們接回了家。
哦豁,小伙伴們如果覺得52書庫不錯,記得收藏網址https:52shuku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傳送門:排行榜單找書指南側側輕寒宅斗文探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