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顧言,還沒有后來那份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他的眼睛清澈明亮,小小的手緊緊抓著女人的衣角,臉上是全然的依賴和眷戀。
季驍的心像是被什么東西狠狠揪了一下。
他拿起第二張照片,是那個女人和顧懷章的合影。顧懷章那時還很年輕,穿著研究員的白大褂,臉上帶著一絲學者特有的矜持,他站在女人的身后,一只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姿態親密,但兩人的眼神卻像是望向兩個不同的世界。
季驍將照片放下,拿起了那份醫療診斷書。
上面的字眼冰冷而專業。
『姓名:蘇晚』
『診斷結果:重度抑郁障礙,伴有嚴重焦慮及精神分裂前兆。』
『治療建議:建議進行封閉式藥物治療及心理干預。』
蘇晚。
原來,顧言的母親,叫這個名字。
季驍的手指撫過那個名字,仿佛能透過這兩個字,看到那個在照片里笑得憂郁的女人,是如何在無盡的黑暗中掙扎。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那幾頁事件記錄上。
標題是黑色的宋體字:『關于“蘇晚事件”的客觀記錄與后續處理報告』。
報告的行文風格,和顧懷章本人如出一轍,冷靜、客觀,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像是在描述一個與自己無關的實驗。
季驍一字一句地讀了下去。
『事件時間:十五年前,十月七日,下午三點四十二分。』
『事件地點:西郊別墅,三樓浴室。』
『事件經過:目標人物蘇晚,于當日下午三點左右,以需要安靜休息為由,將陪護人員支開,并反鎖浴室門。下午三點四十二分,其子顧言(時年六歲),因長時間未見母親,前往尋找。在多次敲門無果后,顧言從門縫中看到室內有紅色液體流出,隨即求助安保人員破門而入。』
季驍的呼吸停滯了。
他仿佛能看到那個六歲的孩子,踮著腳,趴在冰冷的門縫上,看到那足以摧毀他一生的猩紅。
他繼續往下讀。
『破門后景象:蘇晚倒在浴缸內,左手腕有深度切割傷口,已失去生命體征。浴缸內積滿溫水與血液的混合物。現場發現一把沾有血跡的美工刀。』
『關鍵目擊者反應:顧言在目睹現場后,出現短暫的失語和應激性休克。在被帶離現場后,持續表現出強烈的恐懼、自閉及暴力傾向。拒絕與任何人交流,包括其父顧懷章。』
報告的最后一頁,是『后續處理方案』。
『方案一:對顧言進行深度心理催眠,封存其關于事件當日的全部記憶,并植入“母親因病出國療養”的虛假記憶,以減輕其短期心理創傷。』
『方案二:保留其部分記憶,進行認知重塑治療,引導其正確面對死亡。』
『最終選定方案:方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