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統一不間斷的王朝,一般壽命不過三百,大漢分西漢和東漢,各兩百余年。”
劉徹怔愣住:“西漢和東漢是怎么回事?”
小滿:“中間有個儒生竊國,又被你們老劉家的人奪回了江山,不過繼承人不是你的后代。”
劉徹:大漢裂開了?
他是大漢第七位皇帝,在他之前,大漢已經過了六十多年,他在位五十多年。
加在一起是一百多年,也就是說,他死后,大漢最多一百多年就亡了一次,然后再被人給續上。
同時劉徹又多了一個關注點:“你是說儒生竊國?是誰?”
“那人叫王莽,王莽篡漢,其實那會兒西漢已經瀕臨崩潰,哪怕沒有王莽,也會有旁人,王莽竊國,試圖變法改革,恢復周禮,按照儒家的標準治國,玩崩了,一個叫劉秀的人,又給你們老劉家打回了天下。”
小滿熱心給他解釋了一下王朝定律:“一般情況下,一個王朝存在將近三百年時各種問題就會接踵而來,積重難返,然后亡國,你們大漢能夠再次復國,甚至東漢末年又有子孫又再差點復國,可以說運氣很好。”
劉徹是皇帝,自然知道治理國家不容易。
看大秦的崩塌就知道,亡國不是空談。
只是有一點,他難以接受:“儒生竊國,可恨!”
他看不慣儒生不假,可他也看不起別人啊!他把儒生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儒家就這么回報他的?
難怪竊了國也守不住。
儒家的學說,不能說全然不好,可要說全然好就不盡然了。
在地球同一時期,用儒家學說來治國是具有先進性的,最起碼把倫常給規范了,對如何做人有了一個規范的目標。
并且給了一定的往上晉升的渠道,哪怕這個渠道對大多數人而言窄的都快看不到,可存在就有希望。
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儒家具有維穩性,也對君王有所規范。
世界范圍內,儒學是具有先進性的。
不過盛極必衰,千年只有這么一個擺在明面上的顯學,沒有了對手,那么對手就只剩它自己了。
就像阿房宮賦里說的那樣,滅六國者,六國也,族秦者,秦也,儒學也是一樣,亡儒學者,何嘗不是儒學呢!
當然了,后來的儒學定沒有滅亡,可打倒孔家店是真實發生的,一度成為人提起來就罵的程度,和封建糟粕掛鉤。
那時候講究一個矯正不可不過正。
儒家還有圣人,可圣人說的已經不再是不可更改的圣人言了。
新時代,當以發展和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
說白了,就是小滿不喜歡儒學里面的一些言論。
儒學要用,可不能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