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準備一個無懈可擊的偽裝身份,以‘俄羅斯領事館后續事務處理人員’或‘遠房親戚律師’的名義申請探視。這需要一點時間打點。”
“沒問題!”
銀翼立刻說,“需要什么支援盡管開口。我現在渾身是勁,就等著鉆進去,把那個‘潮汐’的底褲顏色都查出來!”
佩恩則更謹慎一些:
“計劃可行,但必須萬分小心。哈巴羅夫是否愿意合作?幫派的人是否可信?消息的真偽如何甄別?每一步都不能出錯。”
彼得羅夫點頭:
“我知道。我會處理好。你們準備好接收和分析可能獲得的情報。一旦我從哈巴羅夫那里,或者通過他接觸到有用的信息源,我們會立刻知道‘潮汐’監獄是否在那個合作項目的清單上,以及……我們該如何利用它。”
幾天后,一場低調的人質交換協議,在嚴格的保密措施下,于布宜諾斯艾利斯悄然啟動。
阿根廷方面最初確實還想拿著這批“國際囚犯”作為籌碼,從GtI那里多敲詐些好處,但哈夫克方面的態度異常強硬。
“別再玩火了,”哈夫克的談判代表在秘密會談中毫不客氣地對阿根廷同行說,“我們手里有他們想要的人,GtI手里也有我們的人。用這些囚犯,換回我們被俘的飛行員和那幾個關鍵的中低級特工。更高級別的?這些人不夠格,別想太多。”
指的顯然是像哈巴羅夫這類“背景復雜”,但實際交換價值已大打折扣的囚犯。
阿根廷人悻悻然,但也知道哈夫克的底線,最終同意了這份交換名單。
也正是在這份交換名單的掩護下,一小隊“俄羅斯外交人員”得以進入馬德羅監獄聯邦單元,進行“必要的領事探視與事務交接”,為即將可能的遣返或轉移做準備。
彼得羅夫就混在這支小小的隊伍里,他的偽裝身份是無足輕重的“隨行事務專員”。
阿根廷軍警如臨大敵,對這支隊伍進行了極其嚴格的審查,翻看文件,檢查隨身物品,甚至用探測器掃描身體,防止任何情報傳遞。
一名阿根廷軍官皮笑肉不笑地說:
“例行公事,希望理解。畢竟這里關著的都不是普通人。”
彼得羅夫內心毫無波瀾。
這些在他看來近乎刻板和低效的檢查程序,對于FSb和銀翼那個級別的組織而言,確實如同孩童的把戲。
關鍵的信息傳遞,從來不是依靠紙片或電子設備。
正式的交換協議商討和部分人員的初步會見在沉悶的氣氛中進行完畢。
隨后,彼得羅夫以“單獨確認哈巴羅夫個人事務及身體狀況”為由,獲得了短暫的、在監控下的探視時間。
探視室狹小、壓抑,中間隔著厚厚的防彈玻璃。
當安德烈·哈巴羅夫被兩名獄警帶進來時,彼得羅夫仔細地打量著他。
多年的牢獄生活并未完全磨去他身上的銳氣。
兩人拿起通話器。
哈巴羅夫沒有先開口,只是透過玻璃,靜靜地看著彼得羅夫,嘴角似乎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了然的弧度。